摘要: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都比较短,所以有一句话,叫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世对官员的退休制度,基本上也都沿袭了春秋战国时期规定的退休年龄。汉朝规定俸禄在2000以上的官员退休以后,他们的俸禄是在职时期的三分之一。

中国是一个政治文明特别早熟的国家,也是一个政治哲学特别发达的国家,所以中国的官本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十分流行。自古以来对于官员的退休待遇就很受社会关注,而且历朝历代都有一些规定。


封建社会的官员退休叫致仕,也叫告老还乡,让很多社会贤达回到他们的故乡参加乡村治理,这为乡贤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明确规定,官员的退休年龄是70岁。这个规定和当时的人的平均寿命相比的话是比较高的,也就是说一个官员一当官大概就要当一辈子了,可能就要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因为那个时候,人们的平均寿命都比较短,所以有一句话,叫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世对官员的退休制度,基本上也都沿袭了春秋战国时期规定的退休年龄。汉朝的时候规定,官员的退休年龄也是70岁,后来的朝代也是基本上沿袭了这个制度。

到了金朝的时候由于当时很多官员年龄很大,思想陈旧墨守成规,成了金朝皇帝改革的绊脚石、拦路虎,于是金朝皇帝规定,官员退休的年龄提前到60岁,后世的朝代基本上都继承了60岁退休的年龄界限。


从此以后,60岁退休几乎成为一个金科玉律,成为后代相互沿袭的一个基本的制度。明清两朝给官员的退休年龄做出了规定,也是官员60岁退休。不过,清朝对官员退休年龄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规定,不但有60岁退休的规定,而且还分文官和武官。

武官的级别越低,退休的年龄越小,因为武官要长期在外征战,级别越低,对武官的体力要求越高,所以特别明确的规定副将以下60岁必须退休,参将54岁必须退休,游击51岁必须退休,都司、守备48岁必须退休,千总、把总45岁必须退休。

下面说一说,官员退休的待遇。汉朝规定俸禄在2000以上的官员退休以后,他们的俸禄是在职时期的三分之一。唐朝规定,退休官员的俸禄能达到在职时期俸禄的一半,北宋时期待遇优厚,规定的退休待遇是半俸,而且退休的时候,还可以官升一级,所以北宋的官员都不愿意退休,毕竟经济上损失太大。

为了迫使那些年龄大、体力差、混日子的官员及早退休,宋朝皇帝规定,年满70岁的官员不予提拔,而且要求御史加强对他们的监督,对他们的各种不检点行为,进行弹劾,迫使他们按时退休。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退休制度比较奇葩。明朝规定,官员退休的年龄是60岁,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明朝的官员退休以后待遇非常低,很多官员退休以后没有退休工资,最多一个月给两石米。

但是要想领到两石米,还要经过严格的考察,不符合条件的还领不上,所以明朝的官员贪腐比较严重,这也是有原因的,在职的时候不贪,退休没有保障,活不下去。虽然朱元璋用严刑峻法,甚至是剥皮实草的这种办法打击贪官,但是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清朝的官员退休采取了优遣制,清朝乾隆时期,规定正二品的官员退休后,他的长子会被授予正六品的职级,职务正七品的官员如果政绩好,退休的时候他的长子也会得到一个职级。

而这个职级就是一种政治待遇,并不是实际授予他一些职权,只有一个政治待遇,他可以不上税、见官不拜等等。


在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一些有特殊贡献或者特殊功劳的人。经过皇帝的批准,在退休的时候可以享受在职时的全部俸禄,比如背诵的王彦超被赵匡胤特批退休享受全俸。

除了经济保障之外,封建社会退休的高级官员还可以参加讨论国政的有关会议、参加有关重大的典礼和祭祀活动、按照规定穿着他在职时期的官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