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爲那個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都比較短,所以有一句話,叫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世對官員的退休制度,基本上也都沿襲了春秋戰國時期規定的退休年齡。漢朝規定俸祿在2000以上的官員退休以後,他們的俸祿是在職時期的三分之一。

中國是一個政治文明特別早熟的國家,也是一個政治哲學特別發達的國家,所以中國的官本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十分流行。自古以來對於官員的退休待遇就很受社會關注,而且歷朝歷代都有一些規定。


封建社會的官員退休叫致仕,也叫告老還鄉,讓很多社會賢達回到他們的故鄉參加鄉村治理,這爲鄉賢制度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明確規定,官員的退休年齡是70歲。這個規定和當時的人的平均壽命相比的話是比較高的,也就是說一個官員一當官大概就要當一輩子了,可能就要死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

因爲那個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都比較短,所以有一句話,叫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世對官員的退休制度,基本上也都沿襲了春秋戰國時期規定的退休年齡。漢朝的時候規定,官員的退休年齡也是70歲,後來的朝代也是基本上沿襲了這個制度。

到了金朝的時候由於當時很多官員年齡很大,思想陳舊墨守成規,成了金朝皇帝改革的絆腳石、攔路虎,於是金朝皇帝規定,官員退休的年齡提前到60歲,後世的朝代基本上都繼承了60歲退休的年齡界限。


從此以後,60歲退休幾乎成爲一個金科玉律,成爲後代相互沿襲的一個基本的制度。明清兩朝給官員的退休年齡做出了規定,也是官員60歲退休。不過,清朝對官員退休年齡做出了更爲細緻的規定,不但有60歲退休的規定,而且還分文官和武官。

武官的級別越低,退休的年齡越小,因爲武官要長期在外征戰,級別越低,對武官的體力要求越高,所以特別明確的規定副將以下60歲必須退休,參將54歲必須退休,遊擊51歲必須退休,都司、守備48歲必須退休,千總、把總45歲必須退休。

下面說一說,官員退休的待遇。漢朝規定俸祿在2000以上的官員退休以後,他們的俸祿是在職時期的三分之一。唐朝規定,退休官員的俸祿能達到在職時期俸祿的一半,北宋時期待遇優厚,規定的退休待遇是半俸,而且退休的時候,還可以官升一級,所以北宋的官員都不願意退休,畢竟經濟上損失太大。

爲了迫使那些年齡大、體力差、混日子的官員及早退休,宋朝皇帝規定,年滿70歲的官員不予提拔,而且要求御史加強對他們的監督,對他們的各種不檢點行爲,進行彈劾,迫使他們按時退休。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退休制度比較奇葩。明朝規定,官員退休的年齡是60歲,不管是文官還是武官,明朝的官員退休以後待遇非常低,很多官員退休以後沒有退休工資,最多一個月給兩石米。

但是要想領到兩石米,還要經過嚴格的考察,不符合條件的還領不上,所以明朝的官員貪腐比較嚴重,這也是有原因的,在職的時候不貪,退休沒有保障,活不下去。雖然朱元璋用嚴刑峻法,甚至是剝皮實草的這種辦法打擊貪官,但是也沒有起到什麼作用。

清朝的官員退休採取了優遣制,清朝乾隆時期,規定正二品的官員退休後,他的長子會被授予正六品的職級,職務正七品的官員如果政績好,退休的時候他的長子也會得到一個職級。

而這個職級就是一種政治待遇,並不是實際授予他一些職權,只有一個政治待遇,他可以不上稅、見官不拜等等。


在封建社會歷朝歷代都有一些特殊的情況,一些有特殊貢獻或者特殊功勞的人。經過皇帝的批准,在退休的時候可以享受在職時的全部俸祿,比如背誦的王彥超被趙匡胤特批退休享受全俸。

除了經濟保障之外,封建社會退休的高級官員還可以參加討論國政的有關會議、參加有關重大的典禮和祭祀活動、按照規定穿着他在職時期的官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