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返乡青年回乡工作的职业发展主要是就业和创业两条路,针对于就业而言,主要是要提供优质的就业机会,例如在县区乡镇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中、乡镇特岗教师、乡村特岗医生、三支一扶、村官招考等政策性基层技术与服务岗位中多对户籍地生源的返乡大学生进行倾斜性招录。十八大以来随着各级政府部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产业转移、城乡一体化等众多扶持农村、反哺农村、建设农村的方针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生活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成为了吸引知识青年们回乡发展的根本动因。

提示公务员高参——无内涵,不参阅!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突飞猛进,加剧了城乡之间的人才的流动,这是这种流动绝大部分都是乡村-城市的单向流动。

一方面,高素质的知识青年通过高等教育移植到城市,完成了城乡居民的转化、社会分工的改变和社会阶层的跃升。另一方面,未升学的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则通过外出务工经商不断“外流”到城市。

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知识青年们大多完成学业毕业以后就留在城市、建设城市、服务城市,这似乎成为了中国现代农村青年奋斗史的一个群体镜像。

一、知识青年不再是“告老还乡”


在四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之间出现了日益频繁的资金、信息、人员以及物品的流动,城镇化率逐步攀升。但是以乡村-城市的单向人才流动,致使“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问题严峻,传统乡村正在迅速衰退。因此,以农村和小城镇籍贯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流动的人口面临着双重难题,一边是无法落脚的城市,另一边是回不去的家乡。十八大以来随着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产业转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诸多国家发展战略的并进实施,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日新月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回乡干事创业。他们 “逆流”而动、回到乡村,他们有的是处于主动的主观意愿,有的是被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所吸引,有的是被动的接受家长的劝导,有的是饱含建设家乡的热枕。回乡后他们有的是从事基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有的投资创业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有的从事了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益岗位,有的就在普通的工作岗位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成败的关键是乡村人才的回归,特别是青年人才。跟以往农村出身的大学生,功成名就之后的衣锦还乡不同。前者更多的是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了社会阶层和个人财富、名望的跃升以后,通过对于家乡的帮扶、捐助实现了自己的回馈乡里的情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乡土情结的捐赠与帮扶。如今知识青年的返乡就业创业,更多的是在人生起步阶段的分水岭,青春年少时返乡工作、创业,他们将个人的发展同家乡的发展并入了同一条轨道,将自身的价值实现和家乡的美好生活结合到一起。所以,当前这种回归既是一种人才资源的回归,也是一种精神回馈的回归。

二、知识青年“回乡热”的“冷思考”


(一)国家的政策的大力扶持

在中央层面,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在促进知识青年回乡的引导上,共青团中央开展了《关于深入开展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的意见》就明确提出要“引导、支持、服务高校毕业生和外出务工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培育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动能”,并强调要具体通过“外出青年返乡创业‘燕归巢’工程,力争到2020年,服务10万在外青年返乡就业创业”。在地方层面,各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结合各自地区实际的乡村振兴实施细则,做到因地制宜,层层落实,环环入扣。比如山东省不仅出台了《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还配套发布了《山东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黑龙江出台了《实用技术实用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等。十八大以来随着各级政府部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产业转移、城乡一体化等众多扶持农村、反哺农村、建设农村的方针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生活条件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这成为了吸引知识青年们回乡发展的根本动因。

(二)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国家为了加快补齐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加大了对于农村地区的政策、资金、人才和资源扶持力度,一大批扶农、富农、助农的政策和重大专项项目在广大农村地区落地实施,通过国家战略的实施极大的促进资源要素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各个地区政府也在通过符合本地区农村发展实际的扶持政策加大对于农村地区的资源投入,对外招商引资,承接城市的产业转移,对内培育新的产业潜力,发达地区甚至可以通过培育村镇产业的形式进一步放活经济。新时代城乡的经济发展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物流网络的覆盖、使得乡村也可以进入信息的高速流通环节。农村地区也出现了农业科技、乡村休闲观光、农家民宿、特色旅游小镇、特色农产品种植、互联网+农产品创业等新业态。这些农村发展新经济形态的成熟与壮大,既逐步改善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对于既掌握乡土民情和专业教育的本土青年人才的需求。如果家乡地区也有较好的就业岗位,就会使得很多有志青年愿意把自己的事业与建设家乡使命做到相结合,这是促使知识青年回乡就业的现实需求。

(三)大城市生活的高压力高竞争

随着城市化的急速发展,大城市病在很多大城市开始凸显, 90后、00后大学生在城市工作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压力就是高房价,强竞争。一方面,大量毕业生将就业地点主要聚集在几个一线城市,随着高房价伴生而出的高物价,高房价,使得知识青年们的生活成本陡增。很多大城市本身固有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户籍准入的严峻问题,加之物价高涨、职业竞争、生活成本的增大,不稳定性的加剧,使得大城市工作的知识青年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满足感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基层服务的延伸、对于产业培育的加速都为知识青年搭建起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加之农村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较低的生活成本,家人的亲情陪伴,反而使得回乡后的幸福感得到了提升。很多青年返乡就业创业遵循的是美好生活的行动逻辑,而美好生活的本质是以“家庭本位”为核心的一系列义务行径,突出表现为青年基于乡土血缘、地缘与业缘关系,崇尚“家庭伦理”,以追求家庭和睦最大化而非货币收入最大化为深层归因。如果家乡地区也能有较好的就业机会,加之乡土的眷念,使得很多知识青年愿意回乡就业、创业,这是促使知识青年回乡的情感因素。

三、为知识青年回乡后搭建干事创业的大舞台


(一)高校要合理引导毕业生到家乡就业

高校作为培育人才、造就人才、输送人才的第一站,可以利用大学生、研究的职业指导课、职业规划讲座、先进毕业生宣传典型等形式给广大的毕业生给予更多的就业、择业观的塑造、培育和影响。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和生源地的政府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互通和无缝连接,首先是将毕业生家乡所在地的创新创业政策更好的向生源地毕业生多宣传,将较为优质的基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招考信息实施向生源地学生的精准投放,全程服务。对于一些服务家乡,干事创业的先进模范知识青年多进行典型性宣传,形成返乡干事创业的感召力。对于返乡就业的应届毕业生要当好娘家人,对于自愿返乡就业、基层就业、基层创业带领乡亲们致富的青年学子,要做好关心关怀、及时回访、给予必要的支持与帮助。对于一些基层服务的公职就业岗位可以进行相关的招考辅导,帮助生源地毕业生顺利就业,对于自愿返乡就业、创业的毕业生可以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做到对返乡就业毕业生扶上马、送一程、关怀一生。

(二)政府要为返乡青年搭建好平台

干事创业是青年的生存需要,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返乡青年回乡工作的职业发展主要是就业和创业两条路,针对于就业而言,主要是要提供优质的就业机会,例如在县区乡镇的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中、乡镇特岗教师、乡村特岗医生、三支一扶、村官招考等政策性基层技术与服务岗位中多对户籍地生源的返乡大学生进行倾斜性招录。县区、乡镇的规模以上企业、新型农业产业、新型的创业模式都可以加大对于返乡大学生群体的招聘力度,这既可以解决用人的需求,也可以解决返乡青年的就业问题,提升基层就业稳定度。针对创业而言,政府在未来引导和鼓励青年群体回流乡村创业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外在制度上给予切实帮扶,更要将外在制度帮扶与青年行动主体的内隐需求相结合,强化现有政策宣传,加大扶持力度,完善平台+金融+政策+培训支持体系,帮助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解决后顾之忧。重点扶持一批返乡创业青年先锋,通过鲜活的案例、成功的示范、榜样的力量来吸引更多的青年回乡创业。

三、知识青年回乡后的美好愿景

在带动脱贫致富上,返乡青年在回流的过程中将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扩大再生产要素带回家乡,在实现“回流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了“创业一人,致富一方”的乘法效应,是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重要途径。在乡风建设上,返乡知识青年会潜移默化地将城市先进的规则、文明的理念、优秀的文化带回乡村,从而改善乡村陈规陋习,促使乡风文明实现。在基层治理上,当前传统乡村公共事务面临无人参与的困境,乡村治理陷入缺人的挑战。知识青年的返乡就业创业,恰好可以弥补乡村治理主体缺失的问题,为乡村治理有效注入新鲜人力要素,推动基层治理朝着民主化、现代化和法制化方向转变。让返乡知识青年不仅成为有思路又想做事的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也当好乡村“产业兴旺”的领头雁、“文明新风”的倡导者、“有效治理”的带头人。

(本文系公务员高参原创,作者:功不唐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