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初,楊潔接下拍攝《西遊記》的重擔,她用6年的時間細心打磨,《西遊記》續集則用1年拍攝完成,縱然不能說時間越久就一定好,但從兩者的對比可以看出—續集對原著精神的表現實在過於淺顯化。而到了《西遊記》續集,特效技術的提升並沒有還原出奇幻的西遊境界,相反採用一種低幼化的處理方式,從乾淨整潔的獅駝洞到頗爲現代的特技,都失去了前25集的中國特色。

歷史上的唐玄奘取經之路長達17年,而根據《西遊記》改編而成的電視劇同樣前前後後歷時17年,從83年開機到00年全部拍攝結束,楊潔導演爲此付出了大量心血。

只不過,跟前25集相比,《西遊記》續集不僅在知名度上遜色一籌,而且口碑急速下滑,明明有了資金和技術,爲何就是不如前作呢?


楊潔曾在自傳《敢問路在何方》中提及此事:“故事內容的雷同,武打的港臺化……等問題,我都想到過,負面反映其實並不奇怪”。

所謂珠玉在前,要想超越經典本身就是一件難事,但我們可以從《西遊記》續集的特技、造型、取景等方面去探討它的不足之處。


一、特效提升

拍攝83版《西遊記》時,內地尚不知特效爲何物?很多“騰雲駕霧”的鏡頭都是攝製組採用土辦法完成的,楊潔帶領全組人員跑遍祖國的名山大川,有些現實世界不存在的景象,比如天庭、地府等,楊潔則運用燈光、煙霧的配合在攝影棚搭建出來。

不管是“三打白骨精”單元的幽暗懸疑氛圍,還是“除妖烏雞國”篇的神鬼志怪,在這裏,吳承恩筆下的神話世界得以重現!


而到了《西遊記》續集,特效技術的提升並沒有還原出奇幻的西遊境界,相反採用一種低幼化的處理方式,從乾淨整潔的獅駝洞到頗爲現代的特技,都失去了前25集的中國特色。

尤其主打全年齡段,《西遊記》續集在人物造型上向動畫化發展,一些小妖像套着動物頭套的卡通人偶,而模糊化妖洞的恐怖環境,是在向審查制度低頭。


老版的造型師王希鍾對戲曲研究頗深,對猴、豬、魑魅魍魎的造型煞費苦心,並進行多次試驗,所以我們看到的各色西遊人物既符合古典審美,又個性鮮明。

進入新世紀以來,現代潮流與古典文化的碰撞,讓《西遊記》續集的角色妝容失去了神話中的精靈韻味。此後,內地影視圈的傳統美學也漸漸被“隱匿”。


第二、劇情緊湊度削弱

重新翻看83版《西遊記》,你會發現楊潔似乎在做一個創作實驗,每一集一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有不同的敘事方式,從懸疑片到喜劇風,再從唯美浪漫切換到鬥智鬥勇。整整25集,主線明瞭,劇情緊湊,準確來說,沒有一處閒筆。

續集則吸取了港臺電視劇的創作風格,各種插敘、倒放,一個單元分成好幾集,並且在每一集片尾留下懸念,以此來吸引觀衆接着往下看。

雖然這樣的改動讓情節更加豐富,但也與前25集不太協調,此外,寇員外女兒的感情戲、隱霧山樵子夫婦皆屬於無戲加戲,整部劇陷入了一成不變、流水作業式的遇妖、鬥妖、除妖的敘事邏輯。

當然,跟現在的“注水劇”比較,《西遊記》續集的情節還是緊湊的,可也能從它的改變看出影視劇的發展軌跡—藝術化向市場化妥協,00年以後,25集左右的劇集越來越少,慢慢從35集進化爲如今的七、八十集。


第三、原著精神的挖掘淺顯化

當初,楊潔接下拍攝《西遊記》的重擔,她用6年的時間細心打磨,《西遊記》續集則用1年拍攝完成,縱然不能說時間越久就一定好,但從兩者的對比可以看出—續集對原著精神的表現實在過於淺顯化。

在吳承恩的原著中,師徒四人的取經之路,絕不是僅僅的“降妖除魔”,作者試圖從神仙鬼怪的行爲意念中展現豐富的人性,善與惡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關係,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上的鬥嘴、摩擦、相互扶持在續集中沒有得到應有的表現。


怎麼說呢?83版拍的是藝術,續集拍的是電視劇,好看無內涵是後續影視劇的最大弊病。

四、電視劇配樂的現代化

《敢問路在何方》、《女兒情》等十餘首插曲皆成爲了膾炙人口的歌謠,可續集卻沒有留下一首經典歌曲,從《通天大道寬有闊》到《伴君常開花一朵》,全沒有質的提升,在記憶點、韻味、歌詞方面與老版相差太多。

換句話說,續集的配樂過於現代,在古意上淡化不少,當然而今出圈的ost更是少到可憐。


我們不能抹殺楊潔、六小齡童等人對《西遊記》的貢獻,但也不得不承認續集的不盡人意,創作環境、創作理念的變化無不揭示內地影視圈的美學退步。

正如楊潔自己所言,“我們再也拍不出83版《西遊記》,是因爲沒有了當年的靜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