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右任名伯循,字右任,別署劉學裕,又有半哭半笑樓主、神州舊主、關西學子、太平老人等筆名,民主革命時期,和李儀祉、張季鸞並稱"陝西三傑"。在家鄉創立小學中學數座,之後又創國立西北農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前身),在上海創立了復旦大學等,他就是民國大師于右任。

他是中國民主革命先驅、國民黨元老,也是著名愛國詩人、書法家、報刊家和教育家。一生不求名利兩袖清風,大部分錢都用來創辦學校。

在家鄉創立小學中學數座,之後又創國立西北農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前身),在上海創立了復旦大學等,他就是民國大師于右任。

于右任名伯循,字右任,別署劉學裕,又有半哭半笑樓主、神州舊主、關西學子、太平老人等筆名,民主革命時期,和李儀祉、張季鸞並稱"陝西三傑"。

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在陝西省三原縣東關河道巷一個貧寒家庭,生母趙氏是插着草標買回來的,在他2歲時不幸病逝。當時父親在外打工,于右任只能由二伯母房氏代爲撫養。

幼時的于右任學習異常刻苦,在其16歲時,即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秀才。隨後在陝西各書院遊學,受教於清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劉古愚,與吳宓、張季鸞並稱爲“關學”餘脈。19歲時又參加歲試,再次以第一名成績補廩膳生,被譽爲“西北奇才”。

1900年慈禧出逃到西安,于右任甚爲憤懣,故意照了一張披頭散髮的照片,背景是他撰寫的對子:“換太平以頸血,愛髮妻如自由。”三年後,于右任寫下《半哭半笑樓詩草》,有句曰:“女權濫用千秋戒,香粉不應再誤人。”

由於他的詩大多譏諷時政,被當地知縣和總督以“倡言革命,大逆不道”的罪名通緝,于右任聞訊逃到上海,化名劉學裕,進入馬相伯創辦的震旦學院讀書。

不久,法籍神父企圖把持學院,學生們憤而追隨馬相伯離校,于右任各方聯絡,協助馬相伯另行組建新學校,“復旦公學”的名字就是他起的。

1906年4月,于右任爲創辦《神州日報》赴日本考察,得遇孫中山,從而加入了同盟會。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時,于右任曾爲交通次長,首創了國內火車夜行的先例。

他與孫中山同進同退,在二次革命中擔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還參與起草了《總理遺囑》。後來北洋政府曾開出月薪3000大洋聘請他,但被于右任拒絕。

于右任是一個很有文人性格的人,據說他早年時常揹着一個褡褳袋,裏面僅有兩個印章,若是有人求字,他提筆就寫,拿章便蓋,從不收錢。

因此,三教九流索求墨寶者如過江之鯽。于右任草書是懷素小草的繼承和強化,其草書的意義在於,將北碑與帖學打通,使後來的習碑者避免了許多盲目的探索。有人評論他的草書

“或如處子,或如蛟龍,或憨態人迷,或古樹懸空,每一個字,莫不神化”。

于右任一輩子不求利,一心爲廣大人民服務。先生19歲時就在陝西三原縣任救濟粥廠廠長,1930年前後陝西大旱,在上海各界募捐將錢糧送到災區,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重視教育,在他的家鄉創立小學中學數座,使三原成爲陝西當時教育中心,又創國立西北農學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前身),上海創立了復旦大學等。

于右任創辦的不少學校讓窮人的孩子能夠上學,他減免了學生的學雜費,甚至提供助學金。資金完全由他募集。

既沒有產業,亦不經商,于右任困難窘迫可以想象。1940年前後,民治小學校長王麟生寫信給於右任,稱學校經濟困難難以爲繼。于右任回信:“我就是窮得賣字,也要支撐這所學校。”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因病與世長辭,享年85歲。他一生沒有置辦恆產,所有收入都捐給了家鄉辦學和慈善。

人們收拾他的遺物,發現僅有一隻鐵箱,打開來看,竟是一些人的欠條,聯想他晚年連看牙科的錢都沒有,不覺潸然淚下。後人因他布衣粗食、兩袖清風,而讚譽他"三間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

讀者們,關於于右任先生,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