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濟南市博物館以館藏文物和濟南歷史文化資源爲策劃元素,利用古琴樂舞、話劇表演、“碧筒飲”體驗等多種形式,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活動持續至晚8點半。用時下觀衆接受程度較高的“雲遊”博物館的形式,滿足大家對文博知識和信息的需求,爲全網用戶奉獻了一場山東文化旅遊的饕餮大餐。

“文曲喵”手辦後的博物館進行曲

2020-05-19來源:大衆日報 08版

山東博物館的衍聖公·文曲喵功能手辦,頗受歡迎。

5月18日,人們在山東博物館參觀展覽。□新華社發

□ 本報記者 張依盟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5月19日是中國旅遊日。博物館是近年來文化旅遊界的熱詞。過去,博物館裏的文物、藏品躲在玻璃櫃中,面孔古板、乏人問津;而今,隨着文旅融合的發展,它們以各種方式和姿態“走”進生活,越來越多的人親近博物館,乃至跟着博物館去旅行。那麼,博物館“火起來”究竟有何祕笈?如何進一步“讓文物活起來”?

“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打開一張野餐餐布,美食與鮮花圍繞,仰臥草坪享受親子時光。5月16日上午,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的週末活動,令市民王藝喜出望外:8歲的女兒捧着“尋寶圖”穿梭在總督樓“認”文物,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採集樹葉製作植物畫,自己動手做牛油果沙拉,享用家庭牛排套餐。

“整個體驗都非常棒,之前孩子不愛來博物館,更想去遊樂場,現在這裏有喫有玩又有文化體驗,孩子很感興趣,下次還要報名!”王藝還注意到,“館區疫情防控做得很放心,大概三五組家庭在草坪區活動。”

文旅融合的大環境之下,越來越多的出遊人羣把博物館列入遊覽計劃。尤其是伴隨着文博類綜藝節目的熱播,“跟着博物館去旅行”、“爲一座館,赴一座城”成爲受更多遊客青睞的旅遊方式。數據顯示,央視《國家寶藏》開播後,通過“博物館”搜索國內旅遊產品的數據驟然上升了50%。在攜程上,國內博物館旅遊線路已達近千條。

最近一段時間,受疫情影響,“雲遊博物館”、直播帶貨,這些原本與博物館不沾邊的,變爲博物館的全新亮相方式。工作人員化身“主播”,線上解讀博物館的歷史、館藏、文物、文創和展覽。不少博物館和講解員口碑躥升,備受好評,成爲提供文化服務的一種新嘗試。

隨着國際博物館日的到來,全國博物館的“雲遊”活動更加精彩紛呈,公衆足不出戶也能縱橫萬里領略祖國上下五千年歷史傳承,開闊文化眼界,盡享文化盛宴。5月18日,在“文物山東·岱海同天”山東博物館直播聯動活動中,10家文博單位按順序依次進行直播接力活動,每館30分鐘,活動持續5小時。用時下觀衆接受程度較高的“雲遊”博物館的形式,滿足大家對文博知識和信息的需求,爲全網用戶奉獻了一場山東文化旅遊的饕餮大餐。

同時,網上看展、線上遊覽、直播購物,一系列“雲遊”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公衆親近歷史文物、傳承文化經典的熱情。以敦煌研究院的“雲遊敦煌”項目爲例,網民不僅可以近距離欣賞精美的敦煌石窟壁畫、彩塑、石窟建築,還可以參與“私人定製”壁畫故事等互動活動。該項目上線10天,總訪問量已超500萬人次。

家住濟南的大三學生張智雅,疫情期間“雲遊”了十多家博物館。5月17日下午,在“了不起的中國博物館——文創有意思”直播專場,張智雅在聽博物館文物故事的同時,入手了不少文創“好物”。其中,來自山東博物館的衍聖公·文曲喵功能手辦,頗受歡迎,它的創意來源於館藏文物“明衍聖公朝服”,被網友稱爲“可愛潮玩”。

此外,除了恢宏壯觀的“國家隊”,濟南膠濟鐵路博物館、青島貝殼博物館等一些專題博物館也辦得特色鮮明、妙趣橫生,由小衆走向大衆,吸引了不少遊客。

從“冷”到“熱”,從“物”到“人”

“10年前,博物館以物爲本,保管好藏品是第一位,至於什麼樣的觀衆看展覽、是否喜歡看,基本不在考慮範圍之內。”蘇州博物館宣教部主任李喆在採訪中說,如今博物館的理念發生了轉變,教育成爲博物館首要功能,觀衆被放在第一位。據調查,蘇州博物館70%的觀衆來自外地,“這促使我們思考並探索——怎樣調動文化資源爲遊客更好地服務”。

博物館從“冷”到“熱”,背後是由“物”到“人”觀念的轉變。這其中,文旅融合釋放了發展新動能。專家認爲,博物館與旅遊業相結合,需要轉向,即向產業靠近、向旅遊者的消費習慣靠近,這其中蘊藏着巨大的文化創意發展空間。

一枚小小的貝殼能打開通往藍色海洋的大門,偏自然科學類的青島貝殼博物館,近兩年成爲不少學校研學旅行的熱門打卡地。館長耿秉介紹,在當前的研學旅行市場,博物館因自身資源稟賦和獨特魅力,非常佔優勢。從攜程上可以看到,大家對博物館評價最多的就是貝殼種類繁多,講解生動專業。從往年情況看,青少年觀衆佔7成以上,研學旅行佔一半。

記者採訪發現,博物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公益性明顯,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同時,又推動了經濟的發展,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疊加產生“1+1>2”的效果。一項研究表明,2018年,南京博物院爲南京市帶來了餐飲、住宿、購物等旅遊收入約16.19億元,帶動了1349個直接就業崗位和4722個間接就業崗位。

同樣,2019年,濟南市博物館的創新,爲濟南“夜經濟”提供了更多選擇。一方面,逢重要時間節點、傳統節日開放夜場參觀。濟南市博物館在國慶節、重陽節延時開放至晚6點,滿足千佛山景區遊客的觀展需求,國慶期間市博物館日均參觀人數達到7000餘人,同比增長35%。打造市博物館文創體驗中心並開放至晚9點,爲遊客夜間文化消費提供了更多選擇。下轄場館濟南曲山藝海博物館夏季延時開放至晚8點,吸引近萬名遊客前來體驗曲藝文化。另一方面,推出“夜遊博物館”專題活動。濟南市博物館以館藏文物和濟南歷史文化資源爲策劃元素,利用古琴樂舞、話劇表演、“碧筒飲”體驗等多種形式,講述文物背後的故事,活動持續至晚8點半。濟南曲山藝海博物館作爲“全國非遺曲藝周”分會場,下午3點至晚8點的演出吸引大批曲藝愛好者前來,要求返場之聲不絕於耳。

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認爲:“因爲博物館,愛上一座城,愛上齊魯大地。這是我們博物館人應該努力的方向。”

“火”起來,更要“活”起來

博物館如何由“火起來”向“活起來”轉變?要做到“活起來”,就要讓文物的價值內涵“活起來”。必須緊扣機構定位和功能,在提供高質量的文化供給上下功夫。

採訪中,孔子博物館館長郭思克直言,文創是博物館服務的延伸,好的文創是博物館的一部分。“觀衆喜歡一個文物,不可能把它帶走,但可以把凝聚着文物元素的文創產品帶回家,承載一段美好的參觀體驗。”

然而,做好文創並不簡單,記者瞭解到,有的文創毫無新意,一個物件印哪家牌子就屬於哪家;有的文創費盡心思,顧客卻不買賬,因爲不接地氣。

真正好的文創,一定是文化和創意的完美結合。在孔子博物館,最熱銷的文創產品是一款“考我不倒”不倒翁。“不僅因爲‘佑考’寓意好,還有很多現代設計理念在裏面。”作爲孔子博物館唯一授權方,山東丘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博介紹說,比如夫子的造型是圓圓的,這樣更受歡迎;材質是無毒的搪膠,即使小朋友誤放在嘴裏也不用擔心;價格非常親民,而且設計團隊國際化等等。“博物館堅持走原創路線,所以我們每一款文創產品至少打磨半年。”劉博向記者展示了討論羣裏剛剛被“斃掉”的一款設計圖案。

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和服務水平,離不開先進技術。疫情發生以來,全國文博系統開啓了一場幾乎是全覆蓋的集體“雲遊”行動。5月17日,記者搜索國家文物局官網顯示,“博物館網上展覽板塊”已收錄423個展覽,其中,有全景故宮、大哉孔子展等148個虛擬展覽。

“雲遊”給公衆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和文化薰陶,突破天氣、交通、客流量、地理環境等傳統旅遊形式的侷限,節省了時間和經濟成本,使觀衆足不出戶就能擁有“詩和遠方”。“雲遊”博物館的獨特魅力在於:有了數字化探索,更多人更早地可能與故宮裏的珍寶、莫高窟的壁畫、山東博物館鎮館之寶等見面。他們只要動動手指,就能近距離領略這些藝術瑰寶的風采和博物館的魅力。事實上,通過VR等現代技術,線上觀展的體驗已非常接近現場參觀。

“博物館+新技術”,打破了常規觀展的時空界限,極大地滿足了公衆的精神文化需求。“長期以來,文博行業在社會服務方面對先進技術的應用一直是滯後的,櫥櫃式展陳、文字和人員解說成爲歷史常態。本次疫情防控要求的倒逼,客觀上推動了文博行業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進入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知識傳播和文化交流的新常態。”中國旅遊協會副會長、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會長、山東大學旅遊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德剛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