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起義之初,地方政府還是不斷地推脫踢皮球,並沒有引起重視,所以導致本來饑民爲主的起義軍逐漸變成了邊兵作爲主導,開始四處征戰,人數衆多,明政府根本無法全部剿滅,於是開始採用安撫政策。明政府對於平息起義軍的政策幾經改變,由最初未引起足夠重視,對不同時期起義軍形勢判斷基礎上 產生,每位主事官員的任用都是在符合崇禎帝現階段對於農民起義軍的態度所產生的結果。

農民起義是古代封建社會中經常發生的事情,但本質都是社會矛盾尖銳導致的,在很多情況下都是朝廷的暴政導致民不聊生,走投無路進行起義。官府橫徵暴斂,例如修長城、服徭役。經濟壟斷:鹽田專賣,海禁,但凡經濟利益高的的項目都有國家壟斷。

更爲甚者是天災人禍導致田中顆粒無收,百姓成爲流民,而官府卻吏治腐敗導致官逼民反,最爲著名的就是我們日常讀的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這是一個典型的農民起義最後歸順朝廷的實踐,這是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反抗運動。而總的來看歷代王朝,各個朝代的末期總會發生農民起義,這些起義大多是農民領袖最後成爲帝王的故事。

水滸傳108將節選

官府對於這些農民起義還是十分擔心的,他們怎麼起家,這些農民起義軍就如何奪家。官府作爲皇權的代表自然不允許這種情況存在這是階級的對立問題,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對立,而產生的根源往往是在土地兼併上,這是無法克服的這也是封建王朝必然發展的。宋代對於農民起義採取的辦法自然很多,一方面面對頑固派的對立是堅決的鎮壓,另一方面則是採取招兵,從災民中選取勞動力進行充軍,但這也正是宋代冗軍的不堪,八十萬禁軍不堪一擊。

農民一旦起義似乎就是與朝廷抗爭到底沒有出路,但農民起義的領袖可以投降被招安成爲自家人,而對於最爲底下的領袖和起義軍沒有聲望一旦起義只有抗爭,所以在底層的起義軍一方面要對抗朝廷一方面要防止領袖的叛變,就算自身起義成功也很有可能被消滅。但不意味着這幫人起義毫無意義,因爲他們是起義的主力軍是農民階級的代表,如果成功則會成爲地主階級從而緩和兩個階級的矛盾,進行修養政策。

看似就是每個新朝的開始,休養生息,鼓勵農耕百年之後又是個剝削的輪迴,起義再次發生,所以階級永存,戰爭永遠繼續。每當起義軍成爲規模後,在朝廷上就會被正視,將派遣大臣作爲鎮壓起義軍的領導,而在對於起義軍的圍剿過程中往往會擁有不同的辦法,招安或者完全消滅。

明末起義軍一、 明代農民起義的緣由

每當一個王朝到了末期矛盾就會異常尖銳,明朝政治在末期走上了衰敗,最爲明顯的就是宦官專政、佞臣當道,又因爲賦稅問題導致出現了的荊襄流民起義,楊虎、劉寵領導的河北農民起義,葉宗留、鄧茂七 等等領導的浙閩農民起義。張居正進行改革,以考成法爲核心,整頓吏治,試圖通過整頓明統治集團內部從而緩和社會矛盾、穩定明朝統治。其清丈土地、行條鞭之法、整頓學校 等措施全面推行,使得明王朝暫時轉危爲安,國力有所加強。

而明神宗政治敗壞常常不理朝政,導致這場自救運動逐漸腐化沒落。馮從吾疏中說道:“皇上疲倦在幽深的娛樂區喫飯睡覺整天,不然爲什麼朝政敗壞到如此地步啊。雖然皇上最近頒佈敕諭,對聖體欠安,或許可以再借靜代理的名稱,以少掩蓋了安然的不是。但不知道皇上靜攝已經不是一天兩天。”這樣政績考覈根本放置不顧導致了明官員貪贓枉法,政治腐敗,官位缺空嚴重。《皇明經世文編》記載:郊廟不親、朝講不御、奏章多留中不發。且“每晚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必怒。酒酣之後,左右近侍,一言稍違,即斃杖下。”

魏公祠廟

正是因爲神宗的怠政引起了朝廷中各個官員的不滿,此時怠政的後果已然顯現,國家機構的停職狀態十分嚴重,而又因爲怠政導致很多官員沒有了辦公的積極性,參政議政對於神宗來說已然沒有了興趣,這就使官場產生了慵懶之風,以形成黨派之爭。而到了熹宗朱由校繼位後,以木活爲好,不理朝政,此時大權旁落,魏忠賢上場攬權操縱外臣升遷,控 制錦衣衛,掌控明朝大權。諸官稱其九千歲,並紛紛在各地爲其建立生祠,甚至配享孔廟,自此明朝宦官專權達到頂峯。

於是戰亂四起,爲了緩解戰亂軍費開支嚴重而對於朝廷中的用度卻絲毫不節儉,神宗常常將各地銀庫作爲私財進行挪用,神宗爲獲取更多私有財產,從萬曆二十四年乙酉,開始派遣宦官徵取礦稅。起初只在直隸,不久遍及河南、山東、山西、浙江、陝西,又命令宦官在各省設稅使。宦官在徵稅的時候,大肆搜刮民間財產,破壞社會秩序。

而因爲賦稅嚴重,底層人民生活艱苦,而皇宮貴族仍進行土地兼併侵佔私田建立農莊。近年來,皇上作爲權力的代表總是寵愛親近的臣子,根本不知道民間的疾苦,也不知道祖宗制度,只聽奸民投獻,就反對官員們上奏請求。將天下百姓的糧食土地歸爲自己,從而以公田謀私田,農民們有了土地卻依舊受到日益剝削。原本按照同等額度收取賦稅,每到天下大災之時,賦稅依舊沉重混亂,從而引發地方政府權力爭奪十分混亂。

皇莊土地

農民產業已經失去,糧食稅卻仍然存在,徭役賦稅一起變的十分沉重,飢寒愁苦,天災越來越無情。人們輾轉流亡,沒有休止。以至於強橫的人起來做盜賊,溫柔善良的人輾轉死在溝壑。權貴們運用技巧狡猾的將農民的土地轉走,憑藉着自身的勢力躲避危害。並且運用自身的勢力將人口躲入兵營來進行假登記,脫免徭役。凡是用來逼迫百姓命脈,耗盡百姓的膏血的方法應有盡有不能一一列舉導致農民起義逐漸開始醞釀直至爆發。二、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農民起義逐漸在各地復甦

起義軍往往需要兵器,而在兵變之前往往在軍隊重鎮容易動搖北重要軍事重鎮,政府財政枯竭,拖欠邊軍軍餉,甚至能從天啓元年拖欠到天啓七年。所欠軍餉百萬,而這不僅僅是一個地方的拖欠,隨着軍餉的拖欠產生了連鎖的效應,數百萬的軍隊糧喫不飽、衣不蔽體,軍隊中怨氣沖天。《明季北略》記載:延綏寧固三鎮,額糧缺至三十六月矣。去歲闔省荒旱,室若磬懸,野無青草,邊方鬥米,貴至四錢。軍民交困,囂然喪其樂生之心,窮極思亂,大盜蜂起,劫殺之變,在在告聞。

饑荒

爲了對抗各地的起義軍,這些正規軍四路出兵,失敗後逃亡,邊防軍變賊由此開始。百姓不能進行糧食和財務的供給,而饑荒接連不斷,有的邊防軍羣取富的糧食,又害怕捕殺,才相聚爲盜。盜賊興起,饑荒更加嚴重。連續幾年的搶奪導致一斗米值一千錢不能得到,人們互相爲食,十分混亂。饑民倡亂,僅僅是一小部分,而魏忠賢專權則更導致各地災民紛紛響應起義軍。

明政府爲節省開支,裁撤驛站,致使這些驛站人被潰兵煽動,進而相聚爲盜。設立驛站,本是爲了籠絡強有力的人,讓他們挑着生活的擔子,消耗自己的精力,度過這一生,僅僅是爲了生活的溫飽口腹,而不讓這些人做歹。原本是有妙用,只需要淘汰那些冒充驛站的潰兵足夠了。而明政府卻剝削,逼着這些人走上了起義的道路。

驛卒

注意,這大部分是災民而非王公貴族的叛亂,無法維持生活的災民如果給與錢物賑災就可以舒緩,而明政府的貪污腐化導致了起義軍興起。崇禎帝下令從賑災減緩入手以救濟災民。並着地方官員開預備倉以救荒。然而明末時期,救荒設施已經逐漸崩潰。地方官員根本難以作爲。因明政府面對饑荒,未實行有效的社會救助,致使饑民紛紛聚衆爲盜,成爲流寇的前身,走向與明政府的對立面。三、 明政府對於農民起義的態度極其方法

山西巡撫耿在涿鹿譁變,大掠奪良鄉......西方軍隊的潰敗的逃走,劫掠山東......延綏巡撫楊鶴、甘肅巡撫梅的雙方都因軍餉而喧譁。正規軍兵變影響力可是不同的,潰卒紛紛加入起義軍。起義軍勢力逐漸壯大,成份也逐漸複雜。叛變士兵、逃卒、驛卒、災民、難民、響馬應有盡有,有的互成掎角之勢,鋒銳不可當,饑民伴隨着掠奪食物,被殺的殺不盡。

古代賑災《明季北略》記載:秦川則土賊、邊賊、回 賊、礦賊四種,或互相犄角,鋒甚銳,餘則饑民,隨而掠食,誅之不可勝誅。

這些邊兵或叛兵出身的首領,與崇禎元年以饑民爲主的首領大不相同。他們行伍出身,有較爲豐富的戰鬥經驗。此時起義軍已經初具規模,先是饑民因無法生存而倡亂劫盜,只爲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官府並未引起足夠重視,使得因缺餉而譁亂的邊兵、驛卒、叛兵等與饑民互相煽動,致使起義勢力逐漸壯大。各地開始不斷上報秦中盜賊橫行。

在起義之初,地方政府還是不斷地推脫踢皮球,並沒有引起重視,所以導致本來饑民爲主的起義軍逐漸變成了邊兵作爲主導,開始四處征戰,人數衆多,明政府根本無法全部剿滅,於是開始採用安撫政策。主剿抑或主撫,對明政府最高統治者來說都無關緊要,最爲關鍵的是如何快速平叛,結束內亂之局。

盜賊橫行

崇禎帝以安撫主要政策,因爲百姓走投無路被迫當強盜,雖然被剿散,受儒家思想反社稷都是大罪,內心還是想要朝廷重視自己。所以崇禎帝還需要留意安撫這些貧苦百姓,察吏安民,而達到最終的天下太平。崇禎帝認爲饑民相從,就是是因爲地方官失於安撫,指出流寇四起的根源是因爲地方官安撫工作不夠徹底。軍隊流寇因軍餉不夠,所以很難迴歸朝廷,導致又聚集起來。所以崇禎認爲安撫政策是十分正確的所以一直以安撫政策爲主要政策,剿匪爲次要。結語

農民起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明政府的腐敗,財政入不付出,而政治下行軍備廢弛都是起義的原因。明政府並未引起足夠重視,地方官員也多放任不管,或是懼怕政府責備而互相推諉。從而致使起義逐漸具備一定規模。在此之後,崇禎帝張以撫爲主,並在早期得到了明政府的支持。但其修兵養民的招撫政策由於降後安置財政虧空以及與崇禎帝急於求成的心理相矛盾從而在後期失去支持而失敗。

招安

明政府對於平息起義軍的政策幾經改變,由最初未引起足夠重視,對不同時期起義軍形勢判斷基礎上 產生,每位主事官員的任用都是在符合崇禎帝現階段對於農民起義軍的態度所產生的結果。他們不過是作爲明政府最高統治者的代理人,在滿足其最根本的政治訴求前提上才能施展自身本領。

但不論是以剿爲主,還是以撫爲主,仍舊達不到崇禎帝所期望的。之所以無法徹底平息起義勢力,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明政府在農民起義爆發後所作出的一系列自救式的應對措施,並不能對明末社會進行有效的調控。未能實行強有力的干預機制實行生產資料的合理分配,因此纔會出現撫而復叛,剿而不盡的局面,最終導致明王朝的這場自救運動歸於失敗。

參考文獻:

《皇明經世文編》

《明季北略》

《明季北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