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6年始,縣林業技術推廣服務站與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合作,構建“油茶林-糧-菌”循環複合經營模式,針對油茶發展用地多建於偏遠山地,水利設施基礎差的現狀,提出充分利用慶元4-5月雨量充盈,能滿足大球蓋菇生長對水分需求的地理優勢,栽培大球蓋菇,目前在生產上運用表現良好。”吳應齊說,通過4年油茶林下栽培研究與生產實踐證明,大球蓋菇能夠把秸稈資源納入經濟發展的產業鏈條中去,對促進林農增收和生態環境保護有重要的意義。

近日,走進慶元縣官塘鄉荷洋村寶晟家庭林場,能看到大球蓋菇冒了頭,工人正忙着採摘、裝框、殺青、漂洗、醃製、入庫。


“在疫情防控同時,出菇管理工作也在有序進行,這幾天還只是零星採摘,再過個把星期,也就是4月份,大球蓋菇會大面積出菇。”寶晟家庭林場負責人吳學錢告訴記者,烘乾品收購價在100-120元/kg之間浮動,鹽漬品收購價格基本爲7元/kg,主要是賣到雲和、麗水統一做外貿出口。

目前,該林場種植有油茶2100多畝,去年林下套種龍爪稷、藜麥、旱稻等旱糧100多畝,旱糧收割後又套種了大球蓋菇50多畝。

“油茶林下套種旱糧,用難腐爛的旱糧秸稈爲主要原料套種大球蓋菇,一方面不僅充分利用了林地空間,還能變肥爲寶,解決秸稈焚燒和污染問題,培育、改良土壤;另一方面通過大球蓋菇栽培也能夠延長油茶林下套種旱糧的價值鏈,提高林地複種指數。”縣自然資源局產業中心副主任吳應齊介紹,“油茶林-糧-菌”高效生態循環複合經營新模式,最大限度提高了土地生產力,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據瞭解,該林場用工主要針對荷洋村及周邊的留守村民,這些村民年齡大多都有五六十歲了,現在每天有七八個人在這邊幹活,在旺季的時候用工量最多可達到60-70人。今年60多歲的荷洋村村民吳存思就是其中一位,他身體硬朗,已經在油茶基地務工七八年。

“主要就是清除雜草、鋪一層木糠、撒薄秸稈……一年3萬多的工資,比我自己種地收入高多了。”吳存思說起大球蓋菇的栽培頭頭是道,甚至對覆土厚度、菌絲萌發也能說出一二。


自2016年始,縣林業技術推廣服務站與市農林科學研究院合作,構建“油茶林-糧-菌”循環複合經營模式,針對油茶發展用地多建於偏遠山地,水利設施基礎差的現狀,提出充分利用慶元4-5月雨量充盈,能滿足大球蓋菇生長對水分需求的地理優勢,栽培大球蓋菇,目前在生產上運用表現良好。據2016-2019年試驗和生產數據,鹽漬品畝產值6000-10050元之間,畝收益在3000-7050元之間;烘乾製品更高,畝產值在萬元以上。


“大球蓋菇的栽培可以說是‘傻瓜式種植’,模式輕簡,容易獲得成功,且在其它菌類或蔬菜淡季時上市,經濟效益好。”吳應齊說,通過4年油茶林下栽培研究與生產實踐證明,大球蓋菇能夠把秸稈資源納入經濟發展的產業鏈條中去,對促進林農增收和生態環境保護有重要的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