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侃爺聊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文/雅姐說歷史
尤其是在對人物的塑造上,不惜誇大渲染,以表達作者的心之所向。其中對能表達羅貫中心意的人物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的形象爲什麼如此深入人心?因爲他首先活在了羅貫中的心裏。羅貫中的心裏的諸葛亮,是衰亡漢室的“拯救者”,然而他並不能偏離歷史太多。歷史上的諸葛孔明也的確是個人才,但是羅貫中對他還要加上術士的味道在裏面,希望他能算天算地,把大漢的氣數再算回來。比如赤壁之戰,諸葛亮能算風向。爲了塑造諸葛亮不惜讓周瑜給他墊背,蜀漢要和東吳練手對抗曹操的南下時,還演繹了諸葛亮和周瑜的矛盾。
吳國的大都督周瑜,那是羽扇綸巾,能文能武,又是青年才俊,一表人才。而諸葛亮呢?那時候還沒有周瑜那麼有名氣,當時的孔明在別人眼裏只不過是一個書生。但是周瑜知道諸葛亮並不簡單,而且周瑜認爲諸葛亮以後必定會成爲一個隱患,絕對不能放此人回到蜀漢。周瑜起了殺心,但是此時不能破壞聯盟關係。於是出了一計,要求孔明立下生死狀,如果十天不能造出十萬支箭,諸葛孔明就要命喪東吳。十天十萬支箭,就連周瑜自己都覺得這是故意刁難諸葛亮的時候,孔明自己卻說,用不着十天,三天足以。這讓周瑜更加加深了要取孔明性命的想法。於是,“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了。
我相信,在絕大多數人看到諸葛亮縮短期限的時候,都很好奇他究竟如何做到三天造出十萬支箭,所以草船借箭本身就出乎衆人意料,這也確實是一個絕妙的好辦法。但是,儘管草船借箭最後的結果令人滿意,但要是細細思考,也難免會爲孔明出一身冷汗。萬一曹操識破了詭計定製放箭,或者曹操用火攻該怎麼辦?那諸葛亮就活不到後面北伐的劇情中了。草船借箭故事本身的嚴謹性不僅讓人懷疑。
曹操爲什麼不在箭上塗油點火?我想羅貫中並不是爲了安排劇情而安排,也不是特意要偏愛諸葛亮,否則《三國演義》不就成爲了諸葛亮的成功之路了嗎?其實,這裏面有羅貫中的深思熟慮。如果曹操要點火放箭,那麼他要事先預備這些特殊功用的箭矢,所以要提前製作,但是古代的保存技術很落後,當時是冬天,南方的氣候溼潤,箭矢一旦受潮,那就絲毫不能發揮作用,反而還浪費武器。再者,把箭矢製作成這麼危險的東西,存放的時候對自己的軍隊也構成威脅,萬一發生火災該怎麼辦?曹操如此聰明,必定不會惹出這樣的麻煩。很多時候,對於現在輕而易舉的事,在古代都十分繁瑣。
更何況,當時草船借箭的場面曹操並沒有識破,草船上的草人是假的,但是擊鼓的人是真的。又是半夜偷襲,古代的夜晚不像現在這麼明亮,根本看不清楚,加之又是偷襲,曹操沒有機會想這麼多。所以不會準備很充分。而且,書中明顯點出是大霧天氣,江面上的溼度很高,即使點火,威力也是不大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諸葛亮瞭解曹操的作戰習慣,他斷定曹操不會採用火攻。這和曹操個人的經歷息息相關。我們來看一看曹操過去的戰績,曹操被呂布圍困在濮陽,差點被燒死,不但兵敗,能活着回來就是萬幸。在看他在降服張繡,但是張繡後來叛變,就是從火燒開始反叛的。新野和博望坡的戰役,都是因爲採用火攻。可以說,火攻對於曹操來說,他是很喫這一套的,儘管不是火本身的原因導致曹操失敗,但是都給曹操一而再,再而三地暗示了火與失敗密不可分,所以從心理上講,曹操會避開火。所以曹操馬革裹屍的戰役不少,也是在戰爭中漂泊,但他很少,幾乎從未使用過火打仗。
所以諸葛亮斷定,曹操不會用火,他一定是匆匆慢慢地先放箭抵禦偷襲的船隻。這些都在諸葛亮的預算之中。羅貫中對於事物細節的考慮十分周到,他之所以能把諸葛亮這個人角色塑造的如此深入人心,絕對不是憑着偏袒。小說中不透露諸葛亮爲何敢施這一計,也是增加讀者的思考,給人細細體會這其中的微妙,最後不得不佩服,諸葛亮不但在智謀上過人,對人心的洞察也是如此深刻呀。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