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前夕,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根據四十年來根植在國內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工作實踐,對《野生動物保護法》修訂發出呼籲,呼籲將中華穿山甲的保護級別從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提升至一級,加強對穿山甲救助和其棲息地的保護,嚴厲打擊穿山甲盜獵和非法經營利用的行爲並加大懲罰力度。

WWF呼籲逐步取消老虎養殖場,僅允許國際認可的科學繁育場所,通過血統登記進行管理和有效監督,以確保虎及身體部分不流向市場。

“沒有哪一種文化或傳承,值得以一個物種的滅絕爲代價。”5月20日,WWF北京代表處副總幹事周非向澎湃新聞表示,“保護瀕危物種的野生種羣,是爲了保護其生態價值和生物多樣性,而不是作爲食用或藥用的資源。野生動物在生態系統中的價值遠遠超過它們的肉、牙、骨、角或鱗片的價值。”

周非說,WWF視野生動物保護爲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訂應切實爲維護生態安全,促進人民健康而服務。WWF願爲政府和執法部門提供基於科學調研爲基礎的政策建議,全球保護經驗和打擊非法野生物貿易的能力建設,支持加強公衆宣傳教育,充分認知野生動植物和人類是命運共同體,從而摒棄不可持續的消費行爲。

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做出決定,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羣衆生命健康安全。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已啓動對《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訂工作。

WWF呼籲,在立法宗旨方面,應站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維持生態系統健康和服務功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強調保護優先,尤其是對野生動物棲息地及其所屬生態系統的保護。建議適時考慮將法律名稱改爲《野生動物及棲息地保護法》,加強對於未被列入自然保護地的重要棲息地保護,讓野生動物能夠在自然環境中可持續地健康存活。

本着“普遍保護、限制利用、嚴格監管”的原則,WWF呼籲對於瀕危物種、尚無成熟人工繁育技術、或者違背公序良俗的野生動物食用及藥用開發,應嚴格監管。

具體而言,WWF建議在目前的分級管理基礎上,實行更廣泛和清晰的分類分級管理,將國土範圍內天然分佈的所有陸生脊椎動物以及水生野生動物,都納入保護範圍,再按照國家一級、二級重點、地方重點和一般保護動物進行管理,取消現行的“三有動物”目錄。

在野生動物利用方面,WWF呼籲應該對用於食用或藥用的人工繁育種羣做比較清晰的界定,並實行非常嚴苛的標準。

這種標準至少包括三個:一是人工繁育技術應該成熟穩定。如穿山甲屬於繁殖技術即沒有被突破,成本又很高,不應被商業化利用;二是野外種羣不瀕危。如老虎在野外已處於瀕危狀態,但人工繁殖數量卻有幾千只,如允許利用,勢必激發市場需求而威脅野外種羣;三是人工繁育應當遵循公序良俗和倫理層面的標準,比如對黑熊這種野生不瀕危繁殖技術也成熟的物種,不應當允許“活熊取膽”的殘忍利用行爲。

WWF呼籲,在現有法律框架下加入公衆參與和社會監督機制,例如在制定國家和地方保護名錄、可繁育名錄時,邀請民間機構和公衆代表參與,併爲公衆監督舉報提供順暢的渠道。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是一家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1961年成立,總部位於瑞士格朗。1996年,WWF正式成立北京辦事處。工作擴展到瀕危野生動物與棲息地的保護、氣候與能源項目、淡水生態系統保護、森林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野生物貿易、綠色金融、市場轉型等。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