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兩個故事情節值得家長及老師反思,教育要怎樣觸動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多與孩子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

最近在看電視劇《青春最好時》,劇中的幾個故事值得父母與老師反思。

故事1:音音失蹤

劇中的初音音是一個學霸,各項成績都很好,從小到大,得到的獎盃、獎狀無數。音音媽媽忙於事業,與孩子溝通交流的較少。

看似學霸,家庭優渥的音音是學生中的佼佼者,但是音音一點不開心。音音覺得媽媽唯一關注的不是自己,而是成績,於是音音決定用考一次F來檢驗自己在媽媽心中的位置,是成績重要還是自己重要

結果音音成功惹怒了媽媽,媽媽聽到音考了F,直接一巴掌打在音音臉上,音音傷心極了。而在此時音音的同學告訴音音,音音的血型與媽媽不符,音音猜測自己可能不是媽媽的孩子,音音更是對生活感到無望。

之後發生一系列的事情,音音失蹤、失憶,音音媽媽開始意識到孩子的安全是首要考慮的,不需要逼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

故事2:不行式教育

劇中最印象深刻的要屬史老師的不行式教育,“不許提前交卷”,“不許請假”“不許逃課”,總之就是各種不許

後來發生音音失蹤,與妹妹夏兒互換身份,李妮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向初夏姐妹認錯等一系列的事件,史老師開始醒悟,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孩子除了是學生,還是獨立的個體,有思想,有情感,有主見,教育的本質是促進孩子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不行式教育方式已不適合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某種程度來說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孩子性格的發展。

兩個故事情節值得家長及老師反思,教育要怎樣觸動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

01家長要多於與孩子溝通交流

家長再忙都不能忽略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如果只是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從來不管孩子,要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呢?

對孩子不管不問,看到孩子就是給錢,讓孩子自己解決,那麼孩子用錢做了什麼,孩子喫的什麼,是否好好學習,作爲家長一概不知,還覺得自己爲了孩子拼死拼活,孩子怎麼不理解呢?

2018年春晚賈玲的小品《真假老師》中,孩子爲了應對家訪,找賈玲冒充家長,最終露餡,孩子將爸爸只知道給錢,沒有時間關心自己,自己整天在家喫泡麪,作爲家長的爸爸也不知道。賈玲更是站出來批評家長,這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即使再忙也要關心孩子,與孩子交流。

家長多多關心孩子,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才能正常的成長。如果以忙做藉口,以錢打發孩子,又怎麼能瞭解孩子的需求呢?

02老師要尊重孩子的個體發展

孩子作爲一個獨立的個體,老師應該尊重個體的發展。不行式的教育看似是爲孩子着想,但是這是孩子需要的嗎?

孩子雖然小,但是孩子的生長需要經歷風吹雨打,溫室的花朵經不住壓力,經不住吹打,等孩子走上社會,就會不適應社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十八歲的天空》中,優等生幫助差生,全班擰成一股繩,老師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理解孩子的需求,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看待孩子出現的叛逆問題。有時古老師會和孩子一起瘋,與孩子完成一片。最終孩子在各自的人生路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老師不處處限制孩子的自由,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孩子會找到自己人生的指路塔。

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多與孩子交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角度不同,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會不同,得到的結果也會不同。相信孩子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