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花一分钱就陷入深深地自责,觉得父母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忍受了多少白眼,容易变得小气爱斤斤计较,每买稍微贵一点的东西,就感觉这是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行为,会内心不安好久。作家心屋仁之助说,喜欢哭穷的人永远富不起来。

如果你的孩子在商店里用渴望的眼神盯着一件商品,回头却对你说:“我不喜欢,不用给我买。”此时,你绝不应该沾沾自喜。恰恰相反,这世上没有比此更耻辱的事情了。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明明家里条件还不错,却喜欢跟孩子哭穷,结果孩子在花钱时,总有一种负罪感。原本很想要的东西,也说不出口了。

1、

知乎上有一个问答,在父母的哭穷中长大的孩子最后怎么样了?其中有一个问答甚是心酸,她说:

内心深处对金钱的强烈不安感,感觉没钱就很难生活。容易自卑,不爱与人交流。每花一分钱就陷入深深地自责,觉得父母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忍受了多少白眼,容易变得小气爱斤斤计较,每买稍微贵一点的东西,就感觉这是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行为,会内心不安好久……

深以为是。

中考成绩出来后,我的总分跟一中的分数线差了16分。我爸说,“哪怕你多考一分也好。可你倒好,一分之差,让我多出1000块钱。原本8000块钱能解决的事情,这下你得让我掏9000。你怎么就不能多考一分?”

后来,我以尖子生的身份,去了三中。我不知道,那多出的1000块钱,对于我的家庭生活有多大影响。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一直想把我姐送进一中,而她则需要交12000元钱的借读费。

只是去了三中的我,仍然对一中心怀向往。只不过比起梦想,我更害怕听到,“你的成绩,对得起我们给你掏的那9000块钱吗?”因为,这会让我有一种负罪感。

2、

作家心屋仁之助说,喜欢哭穷的人永远富不起来。

我不知道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只要跟你聊天总会时不时地跟你哭穷。

我的同事小谢,就是这样的人。大学毕业后,他就去当兵了,退役后便来到了我们公司做销售。

按理说,当兵这两年,他也攒下了不少钱。然而,他有一个习惯,就是不管看到谁都爱哭穷。他不光喜欢跟我们哭穷,见到同行、客户他也哭穷。

结果入司近半年,业绩却连新人都比不上。终于,有一天,他崩不住了,找我和老板聊天。

老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的问题,她说,“小谢,你知道吗?你这人有一个最大的毛病,那就是喜欢哭穷。你得知道,这人呐越是哭穷,这钱呢就离他越远。”

小谢沉默了,后突然拍起大腿,道,“我说我怎么一直赚不到钱呢,原来是这样。这毛病我一定改。”

后来,连续半年,小谢一直是我们公司的销售冠军。

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碗鸡汤,事实并不是。小谢确实存在,而且,在金融行业里,一直做到了现在。

3、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当你在哭穷时,你的大脑完全被“稀缺”观念所占据,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通过大量实验和调查发现,“稀缺造成的后果不仅会因拥有太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会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

我们的思想会自动过滤掉与此不相关的信息,当我们天天哭穷时,我们就很难变得富足。因为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等)稀缺,会形成“管窥之见”。什么是管窥之见呢?就是只能看到管子里的事物以及世界。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眼界变小了。我们除了能看到自己缺钱的这个状态外,别的事情很难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有句话说,我们不能挣到认知以外的钱,就是这个道理。

比此更可怕的是,那些经常哭穷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心理暗示,打心底认为自己是穷人。在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下,他们可能会经常性地依赖别人,甚至会不思进取。

到了最后,他们面对的可能不只是物质上的缺乏,还有心理的自卑以及匮乏感。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请不要在孩子面前哭穷了,因为这可能造成TA的自卑。如果你已成人,就不要哭穷给人添堵了,毕竟大家都不容易。因为你失去的不仅是朋友,可能还有机会。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你说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