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浮山果園出土的幾何印紋硬陶瓿,其實就是一件平淡無奇的陶罐,但裏面裝的東西難得一見——滿滿一罐雞蛋。浮山果園“西周雞蛋”的出土,對於研究西周家禽養殖、平民生活和吳越文化,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江蘇句容縣南二十餘公里,有一片崗巒起伏的丘陵地帶,即浮山果園。果園內分佈着大大小小的土墩,當地人稱土墩爲“寶寶墩”。
這些土墩,其實是一座座年代不詳的古墓。1974年11月,考古人員選擇一箇中型土墩墓進行發掘,並將其編號爲一號墓。一號墓土墩形若饅頭,高出地面2.5米,墩底南北24米,墩底東西23米,土墩保存完好。
經過發掘,一號墓其實是一個古墓羣,有十六座墓葬,埋葬的屍骨大都腐朽無存,只剩下七枚人齒和兩根殘缺腿骨。358件隨葬品,多爲夾砂陶、泥質陶、原始瓷等生活用品,還有少量生產工具。顯然,這是一個平民墓葬區。不過,在出土物品中,有一件名爲“幾何印紋硬陶瓿”的文物讓人興奮不已。
幾何印紋硬陶,出現時間比一般陶器晚得多,爲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已有4000年的歷史,首先出現於長江流域。浮山果園出土的幾何印紋硬陶瓿,其實就是一件平淡無奇的陶罐,但裏面裝的東西難得一見——滿滿一罐雞蛋。經專家技術測定,這灌雞蛋距今已有2800年,其隨葬年代屬於西周時期。
那麼,問題來了,西周時有雞和雞蛋嗎?筆者不妨把雞的歷史倒着捋一捋,就此最著名的聞雞起舞開始捋起。
東晉有祖逖“聞雞起舞”(《晉書》);東漢有曹操“味若雞肋”(《三國志》);西漢有劉詢“鬥雞走馬”(《漢書》);戰國有“雞鳴狗盜”(《史記》),有“寧爲雞屍,不爲牛從”(《戰國策》);春秋有子路“志伉直,冠雄雞”(《史記》);西周宣王時有典故“呆若木雞”(《莊子》),又有“文鶾若彩雞,成王時蜀人獻之”(《逸周書》);商朝紂王時有“牝雞司晨”(《尚書》);黃帝曾“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史記》)……。可以說,雞的歷史悠久。西周有雞,有雞蛋,沒有問題。
浮山果園“西周雞蛋”的出土,對於研究西周家禽養殖、平民生活和吳越文化,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這些雞蛋,是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雞蛋實物,蛋殼很薄,保存較完整,蛋身直徑在3.1—4.2釐米左右,與現在的雞蛋相差無幾。不過,由於年代久遠,這些2800年前的雞蛋雖然重見天日,但早已石化。
有一點值得注意,西周爲姬姓王朝,如文王姬昌、武王姬發,且有周公姬旦這個名氣極佳的大聖人,西周時的雞蛋未必稱謂雞蛋。2013年12月,南京博物院歷史館展出了這罐距今2800年的西周雞蛋,引發熱議。有人說像土造松花蛋,有人說是醃鹹蛋,還有人建議提取DNA孵化西周小雞,一笑。(劉秉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