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冬到春,從春到夏,這場疫情持續已經有百餘天。在這百餘天的時間裏,無數“逆行者”被人所熟知,而與大家接觸最多的就是社區工作人員,防疫知識的宣傳、卡口的值班、信息摸排、電話回訪……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其實,不止是疫情期間,他們一直在工作崗位上默默付出,埋頭苦幹,芳古園一區第一社區居委會副主任馬君武就是其中一員。樸實節儉、謙虛內斂、盡職盡責、擔當有爲是社區的居民們對馬君武最多的評價。

“隨叫隨到” 馬君武

馬君武主要負責社區環境維護和12345市民熱線的投訴件處理,管道跑水、門禁失靈、修剪樹枝、污水井堵塞……這些都是他最常處理的工作,內容瑣碎複雜,任務量大。但是一遇到問題,他總是衝到前面說一句:“我去吧!”只要社區有情況他都主動到現場去,幫助解決問題,無論颳風下雨、休息與否,社區裏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大家開玩笑說他是“隨叫隨到”馬君武。

馬君武做了很多工作,但他從不張揚,每當同事們向他道聲辛苦時,他會很自然地說:“沒什麼,都是我應該做的!”他在團隊中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是令人安心、放心的存在,爲提升班子的凝聚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帶病上陣 真英雄

今年1月23日晚上,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拉開了序幕。馬君武第一時間加入了由社區黨委書記李青帶隊,副書記鄭淑萍和副站長趙靜爲成員的四人社區疫情防控小組,積極投身到人員信息摸排、電話回訪、隔離人員服務保障、聯合物業實施小區封閉、崗點值守等系列工作中,肩上的任務更加繁重了。他常常是外出工作回來之後,顧不上喘口氣、喝口水,就又一頭扎進新的工作中去了。

終於在連續奮戰21天后的2月14日,他的痛風症時隔兩年再次復發了,左右腳踝的關節處疼痛難忍,尿酸值達到了600以上,腳部紅腫,走路困難。但是他依然堅持上班,在社區黨委書記李青的強制要求下,他才勉強答應回去休息。可是第二天他忙碌的身影又出現在社區,“防疫任務重,社區人員緊張,還是來上班踏實些。”馬君武一心想着工作。同事們看着他一瘸一拐的背影,人後默默吞下的止痛藥,都紅了眼眶。

真情守護 獲回饋

“小馬,你的腳怎麼了,怎麼一瘸一拐的呀?”出門買菜的唐阿姨在小區碰上正在工作的馬君武。“沒事兒,就是風溼,腳有點兒不舒服,不礙事兒。”馬君武笑着朝唐阿姨擺了擺手。“怎麼不礙事兒,我老伴也是風溼病,疼起來坐着都難受的不行,更別說來回走動了,你這還上着班,喫藥沒有?”馬阿姨鄭重其事,一臉的關切。“我有止痛藥。”馬君武生怕阿姨擔心。“你這也快50歲的人了,怎麼這麼不把自己的身體當回事兒,得喫對症的藥纔行,哪能光喫止疼藥啊。你等着,我下回找你去!”說完唐阿姨就急匆匆地離開了。

第二天一上班唐阿姨就到社區來了,“小馬在嗎?”“怎麼了,阿姨?”馬君武放下手中的筆趕忙從屋裏走出來。“這是治療痛風的藥,你叔叔以前也喫這個,給你問過醫生了,可以喫這個看看,最好是你抽空去趟醫院,別總拖着。”唐阿姨說着把藥塞進馬君武手裏。

就是這些可愛、暖心的居民更加堅定了馬君武熱心奉獻、愛崗敬業的決心,“我們在卡口站崗的時候,時常有居民過來送一些喫的喝的,專門感謝我們,冬天特別冷的時候還有居民過來諮詢,想要做志願者,幫着一塊兒站崗,我特別感動。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還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守護地區的安全,我感到很幸福。”馬君武說道。

遮風避雨 顯溫柔

如果說馬君武在工作中是一把鋼槍,所到之處使命必達,那麼他在家庭生活中就是一把遮風避雨的傘,爲家人撐起了一片溫暖的天空。馬君武的老母親曾臥牀多年(2019年初已去世),他一直悉心照料,從無怨言,十分孝順。馬君武的兒子在6歲時被確診爲一型糖尿病,每天靠注射胰島素穩定病情,他對待孩子總是耐心、溫和的,9年來早晚負責幫孩子打針,把自己所有的溫柔都傾盡,成爲不折不扣的“慈父”。

“疫情期間,工作確實比以前更忙了,經常早出晚歸,加班更是常有的事,分給家庭的時間就少了,我請我的愛人多擔待,她也十分理解,多少年了,我們都配合的很默契了。”馬君武說道。

火線入黨 踐初心

就是這樣一位對工作和家庭無私奉獻、充滿熱忱的人,得到了黨組織和羣衆的廣泛認可。3月12日,一場簡單而隆重的防疫一線預備黨員發展會在芳古園一區第一社區召開,口罩擋不住鏗鏘的誓言,馬君武面對黨旗,高舉緊握的右手,莊嚴宣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祕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爲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戰爭年代黨組織火線發展黨員是常有的事情,因爲戰火中的生死考驗

最能看出一個人是否忠誠勇敢、不怕犧牲,和平時期,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同樣是嚴峻考驗,是檢驗一個人入黨動機、意志品質、擔當作爲的試金石。

北京市出臺關於返京人員的新政策後,他擔起了居家觀察人員服務保障微信羣的羣主,統籌協調聯絡羣裏的相關事務。那陣子在小區裏,時常有一個背影,一個高大、可靠的背影,一手拿着登記單,一手拎着生活物資,拖着還沒好利索的左腳顛簸地走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