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議強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強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唱好“雙城記”。從“天塹變通途”到“成渝經濟區”“成渝城市羣”,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渝兩地上演了一場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生動實踐。

1952年7月1日,重慶菜園壩火車站、成都火車站廣場,兩地歡騰的人羣共同見證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正式全線通車!由此,蜀道難不再難於上青天。

蜀道難,曾是川渝百姓的千年之痛。從20世紀初開始,四川人民便籌款欲建鐵路,但延宕至新中國成立,還是一寸鋼軌未鋪。

新中國成立初期,困難重重。但建設現代化國家,交通要先行。於是,西南軍政委員會作出重大決策——修建成渝鐵路。

僅用了兩年時間,中國鐵路史上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完全採用國產材料的鐵路全面建成。這條鐵路,從此串聯起成渝兩地,拉開了成渝經濟發展的序幕。

而今,昔日的“哐當”起步不再,時速60公里成爲歷史,最高時速300公里的成渝高鐵讓當天往返成渝兩地變得輕而易舉。和成渝兩地間的交通速度同樣大幅增長的,還有百姓的生活水平。

成渝地區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幾十年間,兩地的交流互動愈發頻繁。尤其是近幾年,兩地間合作的框架協議、行動計劃、工作方案接連出臺,兩地牽在一起的手握得越來越緊。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指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於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會議強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突出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強化要素市場化配置,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做到統一謀劃、一體部署、相互協作、共同實施,唱好“雙城記”。

至此,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上升爲國家戰略。

如果說,68年前的成渝鐵路是一把“金鑰匙”,打開了成渝沿線地區通力合作的大門;那如今劃在西南地區的這個圈,則是一雙無形的推手,撬動着兩地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支點,抓住了中國西部區域發展的牛鼻子。

從“天塹變通途”到“成渝經濟區”“成渝城市羣”,再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渝兩地上演了一場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生動實踐。兩個國家級中心城市的珠聯璧合、協同並進,最終將實現川渝受益、西部受益、國家受益。這既是黨中央賦予兩地的重大使命,更是兩地迎來的重大機遇。

新定位,需要新作爲;新使命,需要新擔當。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提出後,川渝兩地的政府部門、企業單位早已積極行動起來,以時不我待的速度,緊鑼密鼓地開啓各項對接工作。

隨着加快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爲成渝地區的共識和必由之路,成渝地區相向而行的步伐也將明顯加快。可以預見,這場相向而行必將帶來“1+1>2”的效果,兩地及周邊地區的產業優勢、交通優勢、內陸開放優勢等也必將釋放出更大能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