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紙上談兵的紙指的是書本而不僅僅是紙張,因此,這個成語出現應當是在東漢以後。實際上,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的經典戰例,擁有超高的知名度,而之所以會被總結爲“紙上談兵”,有兩個原因。

大家好,我們的小凡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這個問題有兩個核心,第一紙上談兵故事發生在戰國,但這個成語並不出現在戰國;第二紙張出現或許並不在東漢,而是更早。
一、長平之戰和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的典故故事來源於戰國時期的趙括和長平之敗。很多人以爲出處是《史記》,然而司馬遷只是記載了這個故事,卻沒有出現紙上談兵相關的詞彙。
實際上,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的經典戰例,擁有超高的知名度,而之所以會被總結爲“紙上談兵”,有兩個原因。
其一,長平之戰對於秦的統一有着巨大的意義。長平之戰的起因是由於趙國擅自接納秦國嘴邊的肉-上黨地區,而秦國遂發動大決戰。實際上,此戰一開始就是趙國廟堂之失,沒有意識到:此時趙國已經成爲秦國統一天下最大的對手,秦國正在尋找機會與趙國決戰,打倒趙國便沒有諸侯可以再阻擋秦國。秦國一直沒有進攻的原因在於,沒有合理的理由,其他國家會施以援手。
而正好,趙國的接納給了秦國這樣一個機會:秦國出兵有名,而趙國道義上處於劣勢。加上秦軍強大的攻勢和決戰的態勢,秦國遇到其他國家援助的可能性就降到了最低。而在此之後,的確秦國不久就統一了六國。而秦帝國的短暫,又給了後人無限遐想的空間。
其二,後人認爲長平之戰的失敗,趙軍主將趙括的部署和戰法不得當,要負有主要責任。本來長平之戰的主將是廉頗,廉頗在小敗之後,進行了堅守的準備,秦趙在軍隊數量上差別並不大,秦軍一直難以突破。然而,由於補給、間諜等原因,廉頗被換下。趙括對於兵法等軍事理論頭頭是道,但沒經過實戰磨練,驟統大軍,即主動進攻,遂被秦軍切割包圍,最終全軍覆沒,趙括身死。
因此,長平之敗能夠演變成紙上談兵,是因爲,戰役本身知名度高,有明顯的教育意義。那麼,從戰國到如今,研究這個事件的人也很多,研究的人多了,總結的人也就多了。慢慢的這個故事總結成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用來形容那脫離實際的理論家們。
不僅僅是這個典故,歷史上有很多事件,是被後來的史學家加工過後變成的典故,這並不稀奇。比如封神榜神話體系形成於明朝,但故事卻在西周。
二、紙張的發明和紙上談兵
紙張屬於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大家所熟悉的紙的發明是東漢蔡倫。然而實際上,最初的紙張的出現或並不在東漢,而是更早的秦漢時期。
造紙的原料是植物纖維,與桑麻類似,因此在秦漢時期大約就已經出現了紙這個東西。
只不過那時候的紙比較粗糙,表面不平,可以用來包裹東西,卻比較難用來書寫,因此,應用並不廣泛。
到了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工藝,程序規範了,紙張的質量也就越來越好,生產數量也擴大了,因此紙張大量用來書寫和記錄,成爲書本不可或缺的材料。
紙上談兵的紙指的是書本而不僅僅是紙張,因此,這個成語出現應當是在東漢以後。
具體在什麼時候,由兩句話或許可以作爲坐佐證:
北宋陸游詩歌: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提到: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從這兩句話來看,這個成語出現的時間大約是在宋到清之間,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不是在戰國時期。
綜上,紙上談兵和紙張的出現的時間並不矛盾。
文/子彧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