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包頭市人社局推出勞動能力鑑定“三方會面”的模式,即工傷職工、主治大夫與人社部門工作人員統一到達一個地點,確保鑑定專家組視頻時可以隨時和他們之中任何一方進行交流,以保證鑑定結果更加準確。疫情期間,內蒙古包頭市人社局勞動能力鑑定中心通過遠程視頻的方式開展勞動能力鑑定,在提高鑑定效率的同時,也給工傷職工與鑑定專家帶來極大方便。

一個視頻電話,免去100多公里的往返奔波,解決身處外地或行動不便工傷職工的實際困難。疫情期間,內蒙古包頭市人社局勞動能力鑑定中心通過遠程視頻的方式開展勞動能力鑑定,在提高鑑定效率的同時,也給工傷職工與鑑定專家帶來極大方便。

視頻鑑定更便捷

5月9日下午,包頭市人社局三樓會議室內,工作人員提前到場做準備工作,調試大屏、檢查電腦、整理與覈查所有工傷職工材料,多角度設置監控。14時許,隨着3位鑑定專家入場,勞動能力視頻遠程鑑定正式開始。

從醫33年的骨科專家楊主任參與包頭市勞動能力鑑定工作已有20餘年,是包頭市勞動能力鑑定專家庫中經驗極爲豐富的一位專家。“鑑定了20多年,鑑定的工傷職工已經數不清了,可還是第一次以視頻的方式進行鑑定,真方便啊!”楊主任感慨地說。

“疫情期間,爲了方便工傷職工進行勞動能力鑑定,我們試行視頻遠程鑑定,其服務對象主要是一些病情‘簡單明瞭’的工傷職工,以省去工傷職工和鑑定專家路途往返的奔波。鑑定專家通過前期介入、問詢病情、視頻查體等方式進行鑑定。”包頭市人社局勞動能力鑑定中心王主任說。

王主任告訴記者,雖然是視頻遠程鑑定,但所有程序仍與現場鑑定要求相同,比如說前期資料的篩選與覈查,整個鑑定過程也會全程監控,所有資料都會留存以確保後續可查,爲的就是在提供方便的同時仍保證鑑定的專業、準確與公平。

一些鑑定專家表示:“以往爲了能夠及時對工傷職工進行勞動能力鑑定,勞動能力鑑定中心工作人員經常會組織我們上門服務,甚至前往周邊一些偏遠旗縣區。一些職工行動不便、又迫切需要進行鑑定,我們常常要花一天時間去做鑑定,不僅耗時長,還得協調各方時間,限制條件比較多。”通過視頻遠程鑑定,只需一個下午甚至更短時間便可完成。

在包頭市一所醫院工作的郭女士是參加此次視頻遠程鑑定的一位工傷職工。隨着視頻信號的接入,郭女士通過手機視頻完成了鑑定。“這樣的鑑定只需要幾分鐘便輕鬆完成,不用特意請假往返於鑑定途中,既不耽誤工作,又不浪費時間,確實方便。”郭女士說。

三方會面更權威

14時30分,包頭市勞動能力鑑定中心工作人員與遠在達茂旗的魯先生聯繫上了,雙方通過視頻見了面。

“現在情況怎麼樣?行動受影響嗎?請您按我們的要求做幾個動作,我們看一下您的恢復情況。”通過視頻,鑑定專家們一邊根據魯先生的肢體動作覈查其病情,一邊從電腦上調出魯先生的CT片與病歷進行會診。

“您住院時的主治醫生也在現場是嗎?把手機給他,我們需要向他覈實一些情況。”鑑定過程中,鑑定專家們不僅向工傷職工進行問詢,還與職工受傷時接診的主治醫生進行交流。

包頭市人社局推出勞動能力鑑定“三方會面”的模式,即工傷職工、主治大夫與人社部門工作人員統一到達一個地點,確保鑑定專家組視頻時可以隨時和他們之中任何一方進行交流,以保證鑑定結果更加準確。

不到5分鐘,3位鑑定專家便完成了對魯先生的鑑定工作。“這些工傷職工的情況我們一直都在跟蹤。確定鑑定時間後,我們會提前聯繫職工、主治大夫,收集與覈查病歷等相關資料,工傷職工和鑑定專家們不用辛苦趕過來,鑑定效率極大提高。”包頭市一些旗縣區工傷保險部門工作人員介紹。

“今年3月,我們實現了勞動能力‘雲鑑定’。兩個月來,已爲40多名工傷職工進行鑑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工傷職工對這種鑑定方式非常滿意。”包頭市人社局副局長滿達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