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老虎仔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历朝历代当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都会有有识之士站出来,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作出一定的改变,宋朝也不例外,从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到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都是为了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改变国家的现状。但是历朝历代中像宋朝这样变法不断反复的确是很少见。
元祐更化
宋神宗于元丰八年(1085)春病逝,由于继位的宋哲宗赵煦年仅十岁,所以由其祖母宣仁高太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执政。
这位高太皇太后当年就是王安石变法坚定的反对者,执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找当时刚回到京城的司马光当务之急是什么。司马光也不含糊,立刻上了好几篇奏札,表示要废除新法。对新法,司马光持全盘否定态度,认为变法派完全在“舍是取非,兴害除利”。
不久司马光以门下侍郎入朝,吕公著也以尚书左丞被召。由于新法是宋神宗支持的,所以司马光用高太皇太后的名义,“以母改子”,裁撤新法,同时把责任都推给王安石,评价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意思就是说一切责任都是王安石的,宋神宗只是被蒙蔽了。接着将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
之后高太皇太后却一味信任司马光,委以重任,还在司马光病死后,将其反对变法的措施执行到底,并起用大批保守派人物如文彦博、吕公著、范纯仁和吕大防等人。由于当时宋哲宗的年后为元佑,所以历史上称之为的“元祐更化”。
绍圣绍述
元祐八年,高太皇太后去世,已经成年的宋哲宗开始了亲征,由于反变法派当年属于太后一派,行事作风颇为专横,所以亲政的宋哲宗一上位就贬斥了当年的司马光一派(此时司马光已经病逝)。之后又召见新党,任命新党当时的领袖章惇为宰相。并将神宗时期的新法逐一恢复,反变法派被贬官流放。史称这一时期为“绍圣绍述”。
而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收取青唐。当时的名将王赡、王厚因吐蕃内部出现分裂,利用宋廷“绍述” 的有利时机 “同献议复故地”,并得到宰相章惇的全力支持,使宋廷重新出师。最终宋军占领鄯州、 湟州之后, 王厚担任知湟州事, 负责管辖和治理湟州, 直到哲宗去世。
元祐党案
宋哲宗去世后,由于宋哲宗无子,所以当时的神宗皇后向太后主张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继位,即后来的宋徽宗,由向太后执政。向太后在变法中是反对变法的,所以在向太后初执政时期,即推翻了宋哲宗的做法,恢复被贬守旧派官员,贬斥变法派官员。但是好久不长宋徽宗继位的第二年,向太后去世,宋徽宗改元崇宁。
崇宁元年(1102),宋徽宗任用蔡京为相。以崇奉熙宁新法为名,令登记元祐旧党姓名。蔡京开列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一百二十人,新党陆佃亦在其中,均称之曰“奸党”,御书刻石于端礼门及各地官厅。
三年,又重定奸党,共三百零九人,御书刻石于文德殿东壁,蔡京手书“元祐党籍”, 刻石于天下。凡名在党籍者皆锢其子孙,不能官京师及近甸。史称“元祐党案”。
从以上可以看到,宋朝自从王安石变法之后,就陷入了党争的循环之中,有人说宋亡于王安石变法,亡于党争,此话也不无道理。但是这一切主要还是由于上层领导者的不断变换,而每一位当政者的执政理念又有所不同。
到了宋朝后期,对于变法的态度逐渐演变成了为了党争而争,而非为了变法而争,当时的皇帝宋徽宗也是耽于享乐。也正是在这种无尽的内耗中,北宋表面上的虚假繁荣最后在金兵的进攻中不堪一击。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天子宋徽宗最终成为了俘虏,北宋亡国!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