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商末周初軍事家,齊國開國君主。輔佐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爲本家人物,被尊爲“百家宗師”。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東海邊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嶽之官,輔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時被封在呂地(今河南南陽西),所以又稱呂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兩代,申、呂有的封給旁支子孫,也有的後代淪爲平民,呂尚就是其遠代後裔。呂尚本姓姜,因爲以其封地之名爲姓,所以叫作呂尚。
姜子牙出世時,家境已經敗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輕的時候幹過宰牛賣肉的屠夫,也開過酒店賣過酒,聊補無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窮志不短,無論宰牛也好,還是做生意也好,始終勤奮刻苦地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爲國家施展才華,可是直到70歲還是一無事處,閒居在家。
武王滅商後,同姜子牙、周公旦等人商議,把全國分成若干個侯國,由周天子分封給在滅商大業中作出貢獻的姬姓親族和有功之臣建都立國,充當周朝統治中心的屏障,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由於姜子牙在興周滅商中功勳卓著,而被首封於齊地營丘(即今淄博市臨淄區)建立齊國,以穩定東方。
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開明政策。“俗”指“夷俗”,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生活方式;“禮”指“夷禮”,即當時當地東夷人的禮儀制度。太公認爲,如果在齊地強力推行周禮,容易產生民族矛盾,不利於治國安邦。經過再三斟酌,他決定從齊地實際出發,從俗簡禮,不強制干涉,且務實地創造了既讓齊民樂於接受,又不太悖周禮的新制。
據《漢書·地理志》載:“齊地負海潟(x剎)滷,少五穀,而人民寡。”《鹽鐵論》則說:“昔太公封營丘,闢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面對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姜太公自齊國初建時就因地制宜,在注重發展黍、稻生產的同時,利用境內礦藏豐富、魚鹽資源豐富的特點,大力發展冶煉業、絲麻紡織業、漁鹽業等手工業;還利用齊國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傳統的優勢,大力發展商業,推行與列國通貨的外貿政策。在這種“農、工、商”三寶並舉的宏觀戰略指導下,齊國製造的冠帶衣履暢銷天下,魚鹽流通列國,諸侯紛紛前來朝拜,齊國逐步由偏僻荒涼的小國窮國發展爲雄居於東方的大國富國。
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歷代皇帝封爲武聖,唐肅宗封姜子牙爲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子牙爲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子牙由人變成了神,並且爲民間廣爲信奉。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