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據瞭解,五龍村以前是一個偏遠小山村,自2017年啓動實施脫貧攻堅,該村圍繞“鄉愁”做文章,建起農耕文化博物館,展示5000餘件農民從事農耕活動時所使用的生產工具,遊客不僅可以體驗農耕生產生活,還能感受閬中鄉村民風民俗。南充的文化不止於此,特色博物館也遠不止於此,在位於嘉陵區的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裏,遊客們可以瞭解南充歷史悠久的絲紡服裝產業和豐富的文化資源。

原標題:打撈民間文化 博物館裏讀鄉愁

酒文化博物館裏,遊客不僅能瞭解酒文化,還能品嚐果酒佳釀

本報記者 羅虹 文/圖

博物館是人類文化及自然遺產的重要記錄者。近年來,南充市除了國有博物館外,特色民辦博物館層出不窮,成爲展示南充地方文化的重要場所,也成爲鄉村旅遊的一大亮點。

5月18日是 “國際博物館日”,5月19日是“中國旅遊日”,記者走訪部分特色博物館,帶你遊覽並感受南充獨特的民俗文化和鄉村魅力。

1 展示鄉村文化 感受民風民俗

日前,記者沿着212國道進入順慶區2.5萬畝晚熟柑橘基地,順着基地產業大道往裏走,道路兩旁成片的果林透着樸實的民風民俗,途經一座座老舊石頭房,來到瀠溪街道板凳埡村的“果海酒村”,村口擺放着的各式酒罈,正迎接着每位前來賞玩的遊客。

走進“果海酒村”,處處可見酒罈子裝飾品。村內還有一間“醉東風”酒文化博物館。館內陳列着各類酒品,牆上懸掛着古樸雅緻的酒文化書畫,屋中一口敦實厚重的敞口大缸。在這座傳統釀酒作坊中,收藏有許多有着幾十年酒齡的果酒佳釀,還有不少遊客正在品嚐果酒,好不熱鬧。

與此同時,閬中市天宮鎮五龍村的農耕文化博物館內也人頭攢動。巨大的圓形天井氣勢恢宏,天井下的環形展館內,陳列有各類農耕道具和人物模型,生動再現了川東北地區農村生產生活場景。這個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的農耕文化博物館展出物件共5000多件。館內分農耕工具館、絲綢文化館、書房、婚房、鐵匠石匠鋪、農家廚房等十二個展區,遊客可以在館內感受農村生產生活氛圍,還能參與體驗各類農村生產生活活動。在農耕文化博物館四周,還配套建成了遊客接待中心、農博園、鄉村民宿、觀星臺、騎遊道、鄉村大舞臺等,吸引遊客前來遊玩。

據瞭解,五龍村以前是一個偏遠小山村,自2017年啓動實施脫貧攻堅,該村圍繞“鄉愁”做文章,建起農耕文化博物館,展示5000餘件農民從事農耕活動時所使用的生產工具,遊客不僅可以體驗農耕生產生活,還能感受閬中鄉村民風民俗。僅僅一年時間,昔日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就建成了國家3A級旅遊景區,閬中和周邊城市遊客紛至沓來,看山看水觀民俗風情,賞花賞景體驗農耕文化、喫蒸籠宴、住民宿。300多名村民喫上了“旅遊飯”,村民年收入翻了一番,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在鄉村旅遊帶動下,3年間吸引遊客超6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突破500萬元。

2 特色博物館 爲旅遊注入活力

從康熙年間到如今,集“土”“廣”“渭”等皮影之長處,吸衆家“雕”“剪”“繪”“刻”等技藝之精要,融川北風情民俗之意趣而自成一派的王皮影,已經沿襲八代,薪火相傳350餘年。

日前,記者走進位於閬中市的王皮影博物館。佔地面積約4畝的王皮影博物館不僅是川北皮影創作、傳承、發展的中心,還有展覽、演繹、銷售等多方面功能。每一位來此的遊客都能夠體驗到更立體的民俗風采與傳承技藝,皮影的歷史、製作、工藝,也將清晰地呈現在大家眼前。每當有皮影演出的時候,博物館內便是急管繁弦、曲聲繞樑,獨特的唱腔,極富地方特色的唸白,再加上白幕上生動的藝術呈現,吸引着無數市民與遊客入座觀賞。

“皮影是中國的一項傳統文化,歷史悠久,表演形式獨特有趣,十分吸引人。”正在觀看皮影表演的廣安市民張明告訴記者,趁着週末,他帶着一家人來王皮影博物館參觀,這是孩子第一次近距離接觸皮影表演,在愉快歡樂的氛圍中,也讓孩子增長了很多見識。

南充的文化不止於此,特色博物館也遠不止於此,在位於嘉陵區的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裏,遊客們可以瞭解南充歷史悠久的絲紡服裝產業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在釣魚文化博物館,遊客們可以看到常見魚類標本、釣魚詩詞賞析、古今釣魚文物、實物藏品等,瞭解南充悠久的釣魚文化……各色博物館不僅成爲展示南充民俗文化的特色窗口,也成爲當地文化旅遊的重要一環。

“博物館可以給當地帶來靈魂,文化可以給旅遊注入活力,近些年,各種特色博物館,尤其是鄉村博物館的增加,給鄉村旅遊帶來了新的活力。”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建設好博物館關鍵是要讓當地那些見證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變化的村留下來的老物件、民俗文化能夠真正活在當下,用它們背後所隱藏的底蘊爲我們講述鄉村的變化、文化的繁榮,讓博物館成爲當地亮麗的文化名片。

農耕文化博物館裏的農具

■相關鏈接

深挖資源 深化“文旅融合”

5月18日, 記者從南充市文廣旅局瞭解到, 我市目前共有8家國有博物館,其中兩處爲綜合性博物館,分別爲閬中市博物館和儀隴縣博物館,而專題博物館則有朱德同志故居紀念館、朱德銅像紀念園、張瀾紀念館、羅瑞卿紀念館、張思德紀念館、中國民主同盟歷史陳列館。

“南充市文化歷史悠久,民俗文化資源豐富、 特色顯著,其中不乏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各地各色民俗博物館如雨後春筍般多了起來,對民俗文化資源的傳承、展示、利用起到了積極作用。

“但就目前情況而看,大多民俗博物館只是初步收集整理到一些民俗文化展陳品,農耕勞作技藝和工具絕大多數一致,導致各館展品同質化嚴重。因此各地的民俗博物館還需要深挖當地的民俗文化資源,打造具有行業、地域、傳統技藝特色的民俗博物館才能真正得到本地遊客的認同和外地遊客的青睞。” 該負責人表示,民俗博物館要注意增強遊客體驗式、趣味式、互動式等項目,讓遊客全身心沉浸於民俗文化的魅力,開創出民俗文化的“動感地帶”。與此同時,儘可能完善民俗博物館周邊基礎設施建設,與周邊景區聯合發展, 在旅遊線路安排、產品開發等方面深化“文旅融合”。

南充日報

原標題:打撈民間文化 博物館裏讀鄉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