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太福音13:24-30 耶穌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人撒好種在田裏,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裏就走了。耶穌比喻天國好比有人把好的種子撒在土裏,人睡覺的時候,仇敵把稗子撒在麥子中間。

馬太福音13:24-43
1.( )耶穌說誰把稗子撒在麥子裏?(a.天父b.農夫c.仇敵)
2.( )耶穌說收割的人是誰?(a.耶穌b.天使c.神自己)
馬太福音13:24-30 耶穌又設個比喻對他們說:「天國好像人撒好種在田裏,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裏就走了。到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田主的僕人來告訴他說:『主啊,你不是撒好種在田裏嗎?從那裏來的稗子呢?』主人說:『這是仇敵做的。』僕人說:『你要我們去薅出來嗎?』主人說:『不必,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容這兩樣一齊長,等着收割。當收割的時候,我要對收割的人說,先將稗子薅出來,捆成捆,留着燒;唯有麥子要收在倉裏。』」
馬太福音13:36 -43當下,耶穌離開衆人,進了房子。他的門徒進前來,說:「請把田間稗子的比喻講給我們聽。」他回答說:「那撒好種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種就是天國之子;稗子就是那惡者之子;撒稗子的仇敵就是魔鬼;收割的時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將稗子薅出來用火焚燒,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裏挑出來,丟在火爐裏;在那裏必要哀哭切齒了。那時,義人在他們父的國裏,要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有一場戰爭,已經持續了好幾千年。從過去打到現今,在世界不同的地方打,而且還會繼續打下去,這場戰爭的結果攸關許多人的生存。如此重大事件,報紙卻少有刊登,媒體也少有報道,也許他們盡撿不重要的報道,重要的卻瀘過去。
麥子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目前世界上生產量最多的三種作物,依序是玉米,年產七百八十四百萬噸;水稻,年產六百五十一百萬噸;麥子,年產六百零七百萬噸。這三種農作物以麥子的營養分最高,是製作麪包主要的材料。不只人類需要麥子,許多家畜也以麥子爲主食。在田間,看到麥子生長旺盛,是值得感恩的景緻,因爲千萬個化學反應、物理作用、生物代謝在那裏靜悄悄地進行。在這世界,悄悄完成的事情,遠比喧鬧中完成的事情多。
麥子的生產力很高,但是長期以來,麥子一直有個爭競的對手,就是稗子。稗子在幼秼階段,外觀近似麥子,常由水中或被風吹入麥田。麥子生長的環境與地區,稗子也可以生長,因此麥田裏經常出現稗子。稗子所結的穗子有時會感染真菌,使誤食的人畜中毒,甚至死亡。稗子的根比麥子淺,搶走麥子所需要的營養分氮與磷;不過麥子生長的根系較深,能夠吸收營養分的範圍較廣。由發芽階段至第九十日的生長期(或稱爲二棱期),麥子的生長競爭優於稗子。
但是到了生長後期(尤其是抽穗期),稗子的根系會分有毒的化學物質,抑制鄰近麥子的生長,這時稗子反佔優勢,導至麥子減產。稗子的穗較黑、較小,麥子的穗較綠、較大,在外型上容易區分。農夫會到田間除去稗子,以減弱稗子的優勢。耶穌比喻天國好比有人把好的種子撒在土裏,人睡覺的時候,仇敵把稗子撒在麥子中間。
耶穌在講稗子的比喻之前,先講了撒種的比喻。撒種的比喻與稗子比喻最大的不同:前者是農夫撒種子在田裏,後者是惡者撒稗子在土裏;前都的競爭在生長期,後者的競爭是在生長後期;前者移除,土才能成爲好土,後者卻不需要拔除,待收成再處理。
耶穌不要人移除稗子是很獨特的教導。長期以來,農夫都到田裏除稗子,近代才發現稗子結穗時,人去清除,不只傷害到麥子,也會使稗子越長越多。因爲清除時擾動土壤,稗子的種子落在土裏,以後翻土耕種,在土裏的稗子還會再長出來,結果稗子越除越多。要讓稗子一次清除,最好是讓稗子長到末了,再一次清除。這是近代非常有名的“不翻耕"(no tillage)。輔導的服事不是一直做,一直想去幫忙,一直想除去被輔導者不正確的地方。有時對方的田裏有稗子,畢竟沒有一顆麥子是永遠長在沒有稗子的地方。
我們跟隨主耶穌,需要學習安息在主裏,不應充當救火隊,哪裏失火就去救火。不是惡者做一些,我們就要急着去善後。我們服事的發動權是在主,而非在仇敵的手裏。日後,稗子的株高約九十公分,麥子可以長到一百廿公分高。只要麥子繼續往下紮根,向上生長,末了還是會贏過稗子,結實累累。願耶穌的平安,一直在我們心中作主,直到見祂的日子。(摘自張文亮教授着《聖經與植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