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須彌山石窟至今仍有四大未解之謎,其中一個謎團,就是專家猜測這尊彌勒大佛是按照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周開國君主武則天年輕時的形象鑿成的,其依據是大佛的衣褶與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完全相同,而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原型正是武則天。開鑿於北周時期的第51窟,將整座山峯掏空而成,是須彌山最大的中心柱式石窟。

位於中國黃土高原西北邊緣的寧夏固原市,是古絲綢之路東段北道的必經之地,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成爲我國西北地區的重鎮。悠久的歷史使固原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境內文物古蹟星羅棋佈,風景名勝享譽天下,其中最爲著名的,是坐落於固原城西北須彌山東麓的須彌山石窟。


北魏時期,西北地區作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留下了大量珍貴的佛教石窟。其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須彌山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477年),是中國開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後歷經西魏、北周、隋、唐等朝代的續鑿,石窟造像與彩繪壁畫綿延長達幾公里。


與國內大多數石窟不同的是,須彌山石窟開鑿在八座山峯上,山峯之間有梯橋相連,格局堪稱國內獨例。景區原有150多處洞窟,規模與藝術成就可與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媲美,然而由於長期遭受風雨侵蝕、岩石風化以及人爲損壞,許多石刻造像如今已面目全非。


“須彌”在古印度神話中,意爲“世界中心的寶山”,後被佛教引用,成爲至高無上和令人神往的宇宙中心。現實中的寧夏須彌山,雖然與佛教所描述的“須彌山”搭不上關係,卻同樣深溝險壑、奇峯高聳,與佛教宇宙觀所描述的“須彌山”意境極爲相似,有着濃烈的佛教氛圍。

鑿建於唐代的大佛樓,是須彌山石窟的精華所在。大佛樓中的彌勒大佛高達20.6米,雙耳垂肩,嘴角含笑,神態端莊,比山西雲岡石窟的大佛還要高7米多,比河南龍門石窟的盧舍那大佛也要高出2米多,即使站在對面數千米外的山坡上,仍能清晰看到大佛的慈祥面容。

須彌山石窟至今仍有四大未解之謎,其中一個謎團,就是專家猜測這尊彌勒大佛是按照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武周開國君主武則天年輕時的形象鑿成的,其依據是大佛的衣褶與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完全相同,而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的原型正是武則天。

在大佛樓旁刻有“石門關”三個字,作爲六盤山一線重要的關隘,須彌山曾是隋朝進擊和防守突厥的重要屏障。據《固原縣誌》記載:“須彌山過石壁爲桃源洞,通山後之地下洞也。”據說此洞深達40裏,至於洞口的位置以及它通往何處,一直是未解之謎。

開鑿於北周時期的第51窟,將整座山峯掏空而成,是須彌山最大的中心柱式石窟。窟中7尊6米多高的佛像姿態優美,線條流暢,陽光從洞口映射到佛像身上,令人有置身極樂世界的神祕感,自古被稱爲“須彌之光”。它們之所以能完整保存下來,是因爲1920年的海原8.5級地震將石窟完全掩埋。

須彌山石窟第四個未解之謎,是石窟門前生長的十幾棵珍稀古菩提樹。它們僅生長在須彌山相國寺、子孫宮一帶,科研人員經過無數次實驗,打算人工繁育這種菩提樹,但始終沒有成功。1982年,須彌山石窟被公佈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裏走走轉轉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