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2 是义军还是流贼

文|寒山忆雪

崇祯二年(1629)的冬天,李自成所在的甘州勤王军,在兰州东面的榆中县哗变了。

事发之后,李自成带着自己的几百个小弟,以及愿意追随李自成的其他几百名边军,向他的老家陕北进发,目标,加入陕北的造反大军。

李自成从榆中出发,翻过陇山,经过固原、庆阳,在路上度过了崇祯三年(1630)的新年。第二年初夏,抵达陕北,投奔到不沾泥张存孟的麾下。

为什么是张存孟?

因为张存孟是绥德县人。绥德县和米脂县相邻,在米脂县的南面,张存孟领导的乱军和饥民,基本上都是米脂、绥德两个县的。

亲不亲,故乡人。

投奔张存孟之后,李自成被编为第八队队长。


西北的兵变民变,年轻的崇祯皇帝自然要有所应对。

就在李自成哗变前后,朝廷的纪委书记(都御史)杨鹤被委派到大西北来,担任西北局书记(陕西总督)。等到李自成投靠张存孟之后,杨鹤已经抵达西北,开始围剿和招安各路造反大军。

入秋之后,陕北各地又是到处粮食绝收,张存孟振臂一呼,绥德、米脂、清涧三个县数万饥民加入,原来的队伍扩大了好几倍。

与此同时,榆林军区政委(延绥巡抚)洪承畴也率军南下,围剿张孟存各部。

官兵与张存孟在米脂绥德一带周旋了整整一年。张存孟先是围攻米脂县,没有攻下,随后又撤回绥德。洪承畴尾随追击,大败义军,张存孟被俘,他的部下有不少人都投降了洪承畴。

对于张存孟来说,这场战役是个悲剧,对于李自成来说却是个掺杂着好消息的悲剧。因为张存孟被俘后,除去那些投降官兵的人,其余的部众基本上都投靠了李自成。

李自成变相接收了张存孟的遗产。

由于洪承畴的穷追猛打,李自成在陕北待不下去了。

同样待不下去的还有陕北地区的其他几十支义军。

就在张存孟还没有被俘之前,崇祯四年(1631)年的春天,延安、庆阳一带的十几路义军,在王嘉胤的率领下,向东绕过榆林,从神木、河曲一带渡过黄河,进入了山西境内。

刚进入山西的王嘉胤各部,就遭到了曹文诏的当头一击。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们应该知道,曹文诏被明月誉为明末第二位出场的猛人。

其实不是曹文诏有多猛,而是此时的义军,是几万西北边军裹挟十几万饥饿的百姓组成的乌合之众。西北边军固然有最基本的战斗力,但是在晚明,帝国的绝大部分资源都投入到了辽西战场。来自辽西的曹文诏军队,无论是军饷还是武器装备,都供应充足,战斗力也远超西北边军。

所以曹文诏砍起义军来,才能如同砍瓜切菜一样,不断取胜。

王嘉胤遭遇当头一击后,率领各部逃到吕梁山区。随后部下发生了火并,王嘉胤被杀,义军推举王自用做了新的盟主。

这个时候的各路义军,被明朝官方称为“三十六营”,他们的首领都起了各种奇奇怪怪的绰号。除了前面已经出场的闯王高迎祥以外,还出现很多新的面孔,比如老回回、曹操、八金刚、扫地王、射塌天、阎正虎、满天星、破甲锥、刑红狼、上天老、蝎子塊、过天星、混世王,以及八大王张献忠。

而李自成接收了张存孟的部众之后,在陕北孤木难支,也渡过黄河,进入晋西吕梁山区,与义军联盟会合。


时间进入了崇祯五年(1632),曹文诏在晋西北一路砍瓜切菜,义军各部一路向南逃窜,经过吕梁、石楼、乡宁,进入了富饶的晋西南。

在晋西南饱掠一番后,义军各部分成三路,突入了晋中太原盆地、晋东南上党高原,也就是现在的太原、晋中、阳泉、长治、晋城等地。在这里劫掠了大半年后,时间也进入了崇祯六年(1633)的年初了。

在山西官兵的围剿下,义军各部逐渐撤离山西,穿过太行山的山谷,进入了河北平原,汇聚在现在的河北邢台、邯郸一带。

到这时,崇祯又下令河北地区的官兵前往围剿。晋冀两省的官兵,逐渐合围义军各部,在邯郸西面的武安县爆发了一场大战。

义军盟主王自用在这场战役中战死。除此以外,加上之前在山西境内的各场战役,混世王、满天星、姬关锁、翻山动,掌世王、显道神等等义军首领,也都被官兵斩杀。

王自用死后,高迎祥成了义军的新盟主。

高迎祥接手后,沿着太行山往西南方转移,且退且战,到年底,抵达了山西河南交界处的济源、垣曲县一带。这里北有王屋山,南有黄河,曹文诏率领的山西官兵和王朴率领的河北官兵,从东西两面把义军围堵在这里。


义军一面诈降,一面集中兵力准备突围。恰好当时突然遭遇寒潮,黄河封冻,义军踩着坚冰越过黄河,逃离了官兵的包围圈。

过河之后,义军经过豫西山区(渑池、宜阳、卢氏)南下,突然进入南阳盆地。还没到过年,义军就如同天女散花一般,很快分散到湖北陕南各地。

面对此情此景,卢象升出场了。卢象升当时的职位是郧阳巡抚,管理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和河南西南部,义军南下进入的恰好就是卢象升的防区。


不过此时的崇祯皇帝,觉得义军的流窜速度太快,流窜的范围太大,必须要给“剿匪”司令更大的权力才行,所以“五省总督”这一空前的职位横空出世,担任第一任五省总督的是延绥巡抚陈奇瑜。

在陈奇瑜和卢象升的围剿之下,崇祯七年(1634),义军主要几支主力被逼到了陕南汉中山区,其中就包括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

这是李自成参加起义以来遭遇的第二次绝境。但这次绝境还没到尽头,更惨的还在后面。

卢象升率军进入汉中追击,义军不得不穿过秦岭的峡谷栈道,试图北上关中。

但这一切都在陈奇瑜和卢象升的布局当中,官兵早在峡谷北端堵住了义军的去路。

秦岭的峡谷有多难走,读一下《蜀道难》就知道了。

总之,高迎祥和李自成两部就被围堵在秦岭栈道峡谷之内,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怎么办呢?

还是老办法,诈降。

不过这次诈降与黄河边的诈降大不一样。黄河边的诈降是处在商谈阶段,而汉中峡谷的诈降是已经开始接受官兵的整编了。按照明史的说法,陈奇瑜允许义军返回家乡,并派官兵监督押送。

结果义军刚出峡谷,就全部叛变。他们杀死了押送的官兵,随后开始劫掠关中西部的七个州县,也就是现在的宝鸡地区。

通过关中西部,义军各部又突袭到甘肃的天水、平凉。

造反六年以来,李自成从甘肃到陕北,再到山西、河北、河南、湖北、陕南,绕了一个大圈子,最后又回到了甘肃。


不过李自成的好日子没过几天。洪承畴从甘肃调集了官兵前来围剿,义军各部又被迫向东转移,经过西安南部的蓝田县,走武关道,经过商洛山区,又回到了河南。

正是在蓝田境内,打铁匠刘宗敏投奔了李自成,加入了造反队伍。

进入河南后,已经是这一年的年底了。第二年(1635)开春,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会合分散在河南地区的其他各部义军,在荥阳召开联盟大会。

这次大会被明朝官方称作“大会荥阳”,各部义军被称为“十三家七十二营”。哪十三家?老回回、曹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高迎祥、张献忠是也。

有人问,李自成哪里去了?

以往很多人认为,李自成此时是高迎祥的部将。其实不是,李自成也是一支独立的义军,所谓十三家,其实是十四家。

荥阳大会之后,义军按照会议商讨的结果,四面分兵作战。高李张三部仍然一起行动,向东突袭,直插淮西,端了明中都凤阳,逼得崇祯皇帝下检讨(罪己诏)。

在凤阳,李自成与张献忠闹矛盾,分道扬镳。张献忠南下攻打合肥,李自成则和高迎祥一起行动,北上攻打了商丘。在商丘西面,他们与曹操(罗汝才)会合,经过豫西,又一次进入了陕西关中。

二进关中后,义军一路劫掠西安、凤翔,并试图沿着泾河北上,攻打庆阳。洪承畴率军在庆阳南面的宁县迎战义军,被誉为猛人的曹文诏,就战死在这场战役当中。

北上失败后,义军返回关中,洪承畴一路尾随追击。在这场追击战中,李自成的部将高杰、白广恩都被官兵打败而投降,高杰还拐走了李自成的第二任妻子邢氏。

这是李自成人生中的第二顶绿帽子。

损失惨重的高迎祥、李自成两部再一次被驱逐出陕西。他们从商洛山区进入河南,与张献忠会师,劫掠洛阳盆地。

河南巡抚调集左良玉、祖宽两部前来围剿,义军再次流窜。这一次的目的地是南京。

高迎祥与李自成继续结伴而行,从郑州一带直指信阳,然后攻打合肥失败,又继续向东攻打含山、和县、滁州,这已经又是新的一年(1636)了。

卢象升一路追到滁州,在滁州城外大败高迎祥、李自成两部,夸张来说的话,尸体堆积,滁河为之断流。

高李残部突围后,北上经过河南中部,又流窜到南阳境内。卢象升持续追击,高李两部精锐损失殆尽,再一次被逼到鄂西北山区。

在这里,高李两部分道扬镳。高迎祥进了汉中,试图从子午谷北上突袭西安,被拦截在谷口的陕西巡抚孙传庭生擒,押送北京凌迟处死。

而李自成则进入商洛山区,再一次突入关中,北上陕北。在陕北转了一圈之后,没有什么进展,打甘肃失败,打榆林也失败。唯一值得李自成庆幸的是,他在陕北老家补充了不少队友。

充血完毕之后,第二年(1637),李自成再次南下关中,取道大散关,进入甘肃南部山区。在这里,义军再一次遭遇孙传庭的重击,蝎子块投降官兵,李自成与过天星被迫南下进入四川,占领了川西北的广元等地。


时间到了崇祯十一年(1638),洪承畴已经进入四川,在川北反击李自成,李被迫北上汉中。汉中东面有左良玉围堵,南面有洪承畴追击,李自成只能冒险北上回到关中。

等待在关中的是孙传庭的一连串重击,李自成从关中西部节节败退,试图从潼关东出进入河南。

在潼关南原,李自成遭遇了起义以来的第三次绝境。他被洪承畴与孙传庭合围,部众战死殆尽,他只带领极少一部分人突围,逃入了商洛山中。


茫茫大山,难以追剿,李自成获得了暂时的喘息。但是回过神来,发现身边只剩下几十个弟兄了。

不久之后,他派出的细作来报,张献忠和其他各支义军,也在河南和湖北被官兵打的一败涂地,死的死,降的降。

绝望感再次袭来,就像十年前,丢掉了公务猿的工作,老婆出轨,又被县官关在监狱里,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也许不久后,官兵就会进山搜剿,只凭这几十名兄弟,又能挣扎多久呢?

但是上天似乎并不想抛弃他,一个对他利好的消息传来了。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寒山喷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