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文山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清朝◆清朝时候官员比明朝稍微好点,比如正七品官员,清朝薪资是明朝的1.5倍多。地方官员的钱是地方财政拨款,地方府库穷,那官员就比较悲催了。但明面上是说明清官员比较清苦,实际呢,很多人还不是挤破脑袋想当官,《范进中举》里范进中了举,人都疯了。所以肯定有内幕,一般官员通官职之便,可以轻松地躲过一些税目。
古代没有银行,官员那么多,又分散全国各地。这俸禄是怎么发到官员手中的?难道是靠古代的快递——镖局,一户户送?这显然不合常理,这要是送到了,官员也差不多快饿死了...
在古代,发工资真的是桩技术活。放在不同朝代,也是各出奇招。
◆汉朝◆
汉朝就比较简单粗暴了,把薪资的周期拉长,一发就是一年,叫做“年俸”,工资是用粮食来结算。所以汉朝对官员官位品级时,一般是“年俸XX石官员”。当然具体结算起来,也不只发粮食。汉朝的税负里。也有收取钱币的。比如西汉政府发工资,也常常把粮食折算成钱。到了东汉时,干脆改成“钱谷各半”,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官员,每年固定时间,在所在地指定仓库领取钱粮。
◆晋朝◆
晋朝时,工资发放就复杂些,《晋百官注》中记载,晋朝县令级别的官员,工资是按月发放的。领取方式也是定期去指定地点领。县令年薪四百斛米,折合成每月,变成领十五斛米外加两千五百钱。等于是每天领五斗米。陶渊明写的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吐槽的就是这事。
陶渊明县令如此悲愤,其实他的工资也不只这么点儿。晋朝发工资的另一个办法,是“官占田制”,只要是官员,就可以按照品级领一块田,所有权归国家,田里收成归个人。还可以驱使衙门里的属吏给自己种田。陶渊明当时也领到了一些田地,所以就算辞官,大呼“不为五斗米折腰”后,却也一度赖着任上不走,等着秋收的钱。走是不可能的,钱还没到手,至少清完工资再走。
◆唐朝◆
在唐朝时,工资发放就进入正规化阶段。《唐六典》记载,唐朝的工资发放,改成了半年一发,京官工资由太仓署发放,地方官的工资由各州郡敖仓发放。除了发钱和米,还加上了绢帛。
主要是唐朝的纺织技术太棒了,绢帛在唐代已是硬通货,十贯以上交易就要用绢,一匹绢折合500钱。所以,唐朝官员去领工资时候,都是“驾车”去领的,有时还要领着一大帮人帮忙搬运。
但是让我们不敢的想象的是——唐朝就有跑腿服务。领工资这么费时费力,花钱叫人帮忙办才是机智的选择。长安城的太仓,只要官员支付“脚钱”,就有“送工资上门”的服务项目。
《朝野佥载》记载,唐朝清官李畲[lǐ shē]领工资,就是由太仓派脚夫送到家里来。李母为表达儿子清廉品格,拒绝太仓讨好,坚持结清“脚钱”。而《旧唐书》更记载,太仓门前更有大批脚夫,专以“送工资上门”为业。领工资,都领出火爆产业。
至于晋朝时的“占田”,唐朝的规矩也变了,改成叫“职分田”,且允许官员们佃租给农户耕种,是为官员们的另一份收入。到了宋代,又变为了更优厚的“职田”。
◆宋朝◆
除去“职田”,北宋官员还有别的工资,而且特别丰厚,各种补贴拿到手软。宋朝的官员,拿着朝廷发放的“券历”,在特定地点拿补贴。
像我们的“包青天”包拯,据《宋史》统计,每年领取补贴就有一万八千贯。这么说大家可能没有概念,当时北宋淮南一个州的赋税,大概一万五千贯。在宋朝当高官,简直不要太有钱。
当然,这仅限于高官哈,基层官员过得也是相当苦。各种补贴发放也是相当不稳定。比如苏东坡,官贬至黄州时领补贴,领回来一堆卖酒的包装纸,也难怪苏东坡写了那么多愤懑的诗词,这搁谁也受不了啊。可怜苏东坡大文豪,每个月只好把钱装成三十袋挂房梁上,每天节衣缩食用一袋,过得十分清苦。南宋学者周密《浩然斋雅谈》里,也记载了不少小官典当度日的惨状。
◆明朝◆
明朝官员的俸禄真的有名的低,领的也是钱和米。但是官员的米粮要折成纸钞。从朱元璋时期就发行的“大明宝钞”,根本就是一个坑!明朝的纸钞贬值速度犹如高铁,这就是后期为啥改成银本位的原因。所以在明朝当小官,一个字,穷!
15世纪中叶时的明朝,还常用外国进贡的苏木胡椒货物顶工资。赶上货物行情看涨的年头还好,倘是货物贬值,那更叫官员们叫苦不迭。明后期改银本位之后,情况才有所好转。
看过《儒林外史》就知道,只要功名在手,土地钱粮都是。(综合自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告知)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