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文山說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清朝◆清朝時候官員比明朝稍微好點,比如正七品官員,清朝薪資是明朝的1.5倍多。地方官員的錢是地方財政撥款,地方府庫窮,那官員就比較悲催了。但明面上是說明清官員比較清苦,實際呢,很多人還不是擠破腦袋想當官,《范進中舉》裏范進中了舉,人都瘋了。所以肯定有內幕,一般官員通官職之便,可以輕鬆地躲過一些稅目。
古代沒有銀行,官員那麼多,又分散全國各地。這俸祿是怎麼發到官員手中的?難道是靠古代的快遞——鏢局,一戶戶送?這顯然不合常理,這要是送到了,官員也差不多快餓死了...
在古代,發工資真的是樁技術活。放在不同朝代,也是各出奇招。
◆漢朝◆
漢朝就比較簡單粗暴了,把薪資的週期拉長,一發就是一年,叫做“年俸”,工資是用糧食來結算。所以漢朝對官員官位品級時,一般是“年俸XX石官員”。當然具體結算起來,也不只發糧食。漢朝的稅負裏。也有收取錢幣的。比如西漢政府發工資,也常常把糧食折算成錢。到了東漢時,乾脆改成“錢穀各半”,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官員,每年固定時間,在所在地指定倉庫領取錢糧。
◆晉朝◆
晉朝時,工資發放就複雜些,《晉百官注》中記載,晉朝縣令級別的官員,工資是按月發放的。領取方式也是定期去指定地點領。縣令年薪四百斛米,摺合成每月,變成領十五斛米外加兩千五百錢。等於是每天領五斗米。陶淵明寫的那句“不爲五斗米折腰”,吐槽的就是這事。
陶淵明縣令如此悲憤,其實他的工資也不只這麼點兒。晉朝發工資的另一個辦法,是“官佔田制”,只要是官員,就可以按照品級領一塊田,所有權歸國家,田裏收成歸個人。還可以驅使衙門裏的屬吏給自己種田。陶淵明當時也領到了一些田地,所以就算辭官,大呼“不爲五斗米折腰”後,卻也一度賴着任上不走,等着秋收的錢。走是不可能的,錢還沒到手,至少清完工資再走。
◆唐朝◆
在唐朝時,工資發放就進入正規化階段。《唐六典》記載,唐朝的工資發放,改成了半年一發,京官工資由太倉署發放,地方官的工資由各州郡敖倉發放。除了發錢和米,還加上了絹帛。
主要是唐朝的紡織技術太棒了,絹帛在唐代已是硬通貨,十貫以上交易就要用絹,一匹絹摺合500錢。所以,唐朝官員去領工資時候,都是“駕車”去領的,有時還要領着一大幫人幫忙搬運。
但是讓我們不敢的想象的是——唐朝就有跑腿服務。領工資這麼費時費力,花錢叫人幫忙辦纔是機智的選擇。長安城的太倉,只要官員支付“腳錢”,就有“送工資上門”的服務項目。
《朝野僉載》記載,唐朝清官李畲[lǐ shē]領工資,就是由太倉派腳伕送到家裏來。李母爲表達兒子清廉品格,拒絕太倉討好,堅持結清“腳錢”。而《舊唐書》更記載,太倉門前更有大批腳伕,專以“送工資上門”爲業。領工資,都領出火爆產業。
至於晉朝時的“佔田”,唐朝的規矩也變了,改成叫“職分田”,且允許官員們佃租給農戶耕種,是爲官員們的另一份收入。到了宋代,又變爲了更優厚的“職田”。
◆宋朝◆
除去“職田”,北宋官員還有別的工資,而且特別豐厚,各種補貼拿到手軟。宋朝的官員,拿着朝廷發放的“券歷”,在特定地點拿補貼。
像我們的“包青天”包拯,據《宋史》統計,每年領取補貼就有一萬八千貫。這麼說大家可能沒有概念,當時北宋淮南一個州的賦稅,大概一萬五千貫。在宋朝當高官,簡直不要太有錢。
當然,這僅限於高官哈,基層官員過得也是相當苦。各種補貼發放也是相當不穩定。比如蘇東坡,官貶至黃州時領補貼,領回來一堆賣酒的包裝紙,也難怪蘇東坡寫了那麼多憤懣的詩詞,這擱誰也受不了啊。可憐蘇東坡大文豪,每個月只好把錢裝成三十袋掛房樑上,每天節衣縮食用一袋,過得十分清苦。南宋學者周密《浩然齋雅談》裏,也記載了不少小官典當度日的慘狀。
◆明朝◆
明朝官員的俸祿真的有名的低,領的也是錢和米。但是官員的米糧要折成紙鈔。從朱元璋時期就發行的“大明寶鈔”,根本就是一個坑!明朝的紙鈔貶值速度猶如高鐵,這就是後期爲啥改成銀本位的原因。所以在明朝當小官,一個字,窮!
15世紀中葉時的明朝,還常用外國進貢的蘇木胡椒貨物頂工資。趕上貨物行情看漲的年頭還好,倘是貨物貶值,那更叫官員們叫苦不迭。明後期改銀本位之後,情況纔有所好轉。
看過《儒林外史》就知道,只要功名在手,土地錢糧都是。(綜合自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告知)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