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中,松一直是種強大的精神象徵,它與梅、竹並稱爲“歲寒三友”,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人追求、且被它所折服。

陶淵明:松與歸隱之志

世道險惡的東晉末期,詩人陶淵明幾次進入仕途,又幾次被現實和內心的理想打敗,在“入仕—退隱—入仕—退隱”的幾番折騰下,他終於長歸田園,遠離腐敗黑暗的朝堂,開啓躬自勞作的田園生活。

這是他心之所向,然而即便如此,他還是經歷了一番心理鬥爭,這從那二十首《飲酒》詩中便可以看出,因爲對現實抱有期待,所以才更感到失望和不滿。

《飲酒·其四》中,陶淵明借用了“松”來表明了自己的意志和將來要過的生活:

棲棲失羣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日暮時分,失羣孤鳥徘徊無處可去,直到遇到了一棵蒼翠的青松,這才尋得居所。陶淵明以前面六句的失羣孤鳥比喻自己的處境,又用後六句的青松來表明自己的歸處:寒風強勁衆樹凋零,唯有青松繁茂不衰,以後他就寄身此處,不再牽掛其它了。

松樹雖然常見,但形態卻很特別,它的葉子如針般層疊,一簇簇向外伸長,強壯的枝幹支撐起伸向四方的叢葉,它堅韌,有種頂天立地的強悍精神。也就是這樣的特點,古人將其賦予了人的品格和風骨,而陶淵明也用青松來表明自己堅定的歸隱之志,以及高潔的人格情操。

詩人寫松,十分精彩,各有各的巧思和清奇角度,如“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遮雲蔽日鬥天公,伴月陪星入太空。拔俗超凡君子志,疾風驟雨顯英雄。”顯然,愛松之情一目瞭然。

友松圖:杜瓊的喜悅心情

畫家也多有愛松之人,詩給人言語上的力量和意境想象,畫作則更直觀地展現出松的凌雲姿態和作者的內心世界。

明代畫家杜瓊,世稱東原先生,爲人清高,喜好吟詩作畫,又廣交名儒文士。杜瓊一生都沒有做官,活得自在。某次他招待姐夫魏本成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東原齋”做客,兩人聊得十分投機,杜瓊十分高興,事後將這事用畫記錄,繪了一幅《友松圖》,而後送給魏本成。

畫面一開始,就是幾株高聳茂盛的松樹,古松巍然挺拔,神清骨峭,繁茂的枝葉下,是被其遮掩其中的房屋。

這處小院內樹木叢圍,屋子裏的杜瓊和魏本成正高談闊論。籬牆之外,又是一副好景色,棋盤、盆景、假山流水,風景錯落有致,環境清幽美妙,簡直讓人豔羨。

這是一幅文人畫,魏本成號友松,又叫魏本松,因而這幅《友松圖》可說是一語雙關,既點明瞭杜瓊送畫的對象,又可與東原齋清雅別緻的風景結合起來。“松”既有果斷強悍之意象,又有生氣勃勃、潤含春澤之觀感。因而這裏的松,在指代人的同時,也包含着作者寄樂於畫的喜悅之心。

高雅活動:聽松

在中國山水畫裏,松樹佔據着相當重要的位置,它不僅是羣像中的主體,更成爲了一個獨立的題材。

古人有種文雅的活動,叫“聽松”,當然,不止聽松,還有聽琴、聽泉、聽瀑等,這是一種相當風雅的舉動,一方面是古人某種高雅情趣的體現,一方面也展現出古人相對應的內心世界。

清代畫家項聖謨是個取號狂人,別號達數十個,其中便有“松濤散仙”之號,又畫有《聽松圖》軸,記錄他在山裏遇到古松的場景。

項聖謨交代了這次聽松的原因,原來這天正好是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項聖謨也登高遊玩,偶然間看到了鹿的足跡,一路追尋,沒找到鹿,倒是遇見了一顆高大的古松,於是項聖謨一時興起,坐在松下聽松風,心情舒爽,相當自在。 

畫中長松虯枝,古松盤根石畔,樹幹蒼勁,周圍再無它這般高大挺拔的植物,古松傲然獨立。項聖謨在下面盤腿而坐,衣着簡單清雅,在這巨石古松間兀自獨坐,呈現出一派清曠高古的幽遠意境。

聽松這件事,許多人都做過,清代官吏宋致也是。約是在康熙三十九年左右,畫家柳遇繪下了這幅《宋致靜聽松風圖》。

畫中宋致頭戴紗帽,坐在山石之間,身後一棵古松在嶙峋怪石中屹立,枝繁葉茂,下方有青竹溪水,這等清逸的景緻,正是聽松的好場所。柳遇的筆觸簡潔,墨色秀雅而形象傳神,正襯托出宋致如松一般的高妙品格。

要麼說高士就是高士,做這種事情相當得心應手,還總能營造出自然的美妙意境,要換成現代人這樣做,估計就要被當成個傻子看待了。

“君不見,歲之寒,何處求芳草。又不見,松之喬,青青復矯矯。”古人追求松的風氣,也是一種對自然、對藝術以及人之品格的細緻體悟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