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清朝到來之前,準噶爾部的統治中心就設在伊犁,在這一點上滿清朝廷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創新之舉。此時不論出於軍事上禦敵的需要,還是對新疆剩餘地區的聯絡溝通,伊犁都不再適合作爲行政中心而存在。

在今伊犁哈薩克族自治州伊寧市與霍城縣之間有一處靠近邊境的古蹟,名爲“惠遠古城”。儘管今天已經淪爲供人觀賞的景點,但在兩百年前這裏卻是整個新疆的行政中心。對比如今的新疆第一大城烏魯木齊,我們很容易生出這樣的疑問:爲什麼新疆的首府會從原來的伊犁轉移至現在的烏魯木齊呢?難道水草豐美的伊犁河谷承擔不起充任首府的職能?當然不是這樣,事實上新疆行政中心的變遷與沙皇俄國有着莫大的聯繫。

早在清帝國將天山南北納入統治之前,盤踞在這裏的是與康雍乾三代鏖戰70年之久的準噶爾汗國。公元1755年,準噶爾部已然在與滿清的對峙中露出敗勢,看準時機的乾隆皇帝兵分兩路,直取伊犁河流域,準噶爾汗國隨即滅亡。由於厄魯特蒙古實力之雄厚,在八旗軍隊所遇對手中實屬罕見,因而平定準噶爾也成爲乾隆帝晚年自稱“十全老人”的功績之一。將新疆納入掌控之後,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爲全疆最高軍政長官,其治所正是在伊犁惠遠城。

或許有人會感到奇怪,遠在京城的清朝皇帝爲什麼會選擇靠近邊境的小城作爲新疆的行政中心,如果這樣想只能說明你不知道當初清朝的版圖有多大。消滅準噶爾汗國之後,清帝國的版圖最遠抵達巴爾喀什湖東岸,該湖以東、以南的土地盡數歸伊犁將軍管轄。換句話說,今天哈薩克斯坦的大部分地區在當時都歸屬新疆的範圍之內,而伊犁河谷正位於彼時新疆的中心位置。由於氣候適宜、水草不缺,加上地處中部,伊犁自然成爲首府的不二之選。

在清朝到來之前,準噶爾部的統治中心就設在伊犁,在這一點上滿清朝廷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創新之舉。爲了加強對當地的統治,清朝在伊犁地區大量築城,而惠遠城正是出自這一時期。伊犁將軍作爲全疆最高軍政長官,駐守惠遠,其下設置都統和參贊大臣,分別駐守烏魯木齊和喀什,三者共同構成鼎足之勢。本來這種穩固的局面可以長久維持下去,但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沙俄來了。

圖-惠遠古城

由於沙俄在東北、西北兩個方向步步蠶食,衰落的清帝國此刻已經很難應對。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出爐,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俄強行割走,在國人痛失領土的同時,伊犁河谷瞬間由原來的中心位置淪落爲靠近邊境的前哨站。此時不論出於軍事上禦敵的需要,還是對新疆剩餘地區的聯絡溝通,伊犁都不再適合作爲行政中心而存在。那麼退而求其次,新疆的首府應該轉向何處呢?顯然要麼烏魯木齊,要麼喀什噶爾。

喀什噶爾就是“喀什”,儘管從文化和歷史的角度該城有望成爲接替伊犁的行政中心,但從地理位置上說太靠近南疆。反觀烏魯木齊作爲當時僅次於伊犁地區的大城,無論在政治、商業還是交通上都比喀什更爲適合,這也成爲其最終勝出的原因。在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之後不久,得寸進尺的沙俄再度於1871年侵佔伊犁,此後十年間清朝都不能進入伊犁半步,伊犁自然也就無法發揮首府的職能。

1882年,清俄簽訂《改訂條約》,儘管收回了伊犁,但其行政中心的地位已經被烏魯木齊取代。因此在1884年新疆建省的時候,省會理所當然地設在了烏魯木齊,而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今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