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菌毒素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根據存儲方式不同進行分類,可分爲田間黴菌和倉儲黴菌。當飼料原料在存儲過程中由於各種原因滋生黴菌後,對飼養動物以及養殖場的健康運行有着極大危害。

一旦畜禽攝入被黴菌污染的飼料後,黴菌毒素便會通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對動物造成毒害,導致飼料利用率下降、免疫力降低、免疫抑制等,間接造成死亡率增加。另外,動物長期食用被黴菌毒素污染的飼料,會使動物產品受到嚴重污染,導致肉類食品衛生安全問題。所以,認識、熟悉各類黴菌並掌握脫黴方法有深遠意義。

1 黴菌毒素的種類及其危害

黴菌毒素是黴菌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動物飼養過程中常見的黴菌毒素有5種:黃麴黴毒素、玉米赤黴烯酮、嘔吐毒素、伏馬毒素、赭曲毒素。

1.1 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不是一種單一的化合物,它是由一類結構類似的化合物組成。在有機溶劑中易溶解,但是很難溶解於水。臨牀發現,黃麴黴毒素是最有毒性的一種毒素,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黃麴黴毒素B1,它的主要毒害對象是肝臟,攝入過量黃麴黴毒素後,會引發肝癌。此外,黃麴黴毒素在臨牀上還可以引起妊娠動物死胎、畸形以及明顯的免疫抑制。

1.2 玉米赤黴烯酮

玉米赤黴烯酮是一種酚的內脂結構,極易溶解於鹼性溶液中。該毒素在臨牀也較常見,主要對母畜有毒害作用,主要的毒害器官爲肝臟。臨牀上母豬攝入過量玉米赤黴烯酮後會表現出明顯的繁殖性能障礙現象,出現外陰紅腫、假髮情、排卵異常等,另外,免疫力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1.3 嘔吐毒素

嘔吐毒素主要由禾穀鐮刀菌、黃色鐮刀菌、燕麥鐮刀菌產生。飼餵母豬嘔吐毒素污染的飼料,則可導致母豬食慾降低、拒食和發生嘔吐現象。長時間積累後,動物還會表現黏膜炎、拉血便和免疫抑制,甚至還會出現流產現象。

1.4 伏馬毒素

伏馬毒素溶於水以及有機溶劑,而且對高溫穩定。臨牀上攝入過量伏馬毒素會引起動物器官損傷,如心臟、肝臟、腎臟的損傷,還會引起豬出現肺水腫現象。人通過動物產品攝入毒素後,則會誘發食管癌和神經管型缺陷病。

1.5 赭麴黴毒素

赭麴黴毒素由4 種化合物組成,分別是A、B、C、D,其中毒素A 起主要毒害作用,對各臟器的損

傷以及癌變均有嚴重影響。

2 脫黴方法以及各脫黴劑的應用

2.1 物理吸附法

物理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剔除法、輻射法以及溶劑提取法等,在飼料生產過程中,以物理吸附法爲主。使用方法是在飼料中添加具有吸附功能的脫黴劑,通過脫黴劑對黴菌毒素的吸附結合,然後不被動物吸收,最後從腸道排出。以前常用的脫黴劑爲蒙脫石、鋁硅酸鹽等,但是隻對單一的黴菌毒素有較強的的吸附作用,不能夠光譜脫毒。所以,經過研究和改進,目前很多養殖場和飼料廠採用有機物類吸附劑,如酵母細胞壁等。不僅可以吸附多種黴菌毒素,而且可以對動物體的免疫力有積極意義。

2.2 化學脫毒法

該方法主要是通過在飼料生產過程中添加化學物質來達到脫毒的目的,但是這一方法對飼料的營養組分以及口感都會造成消極的影響。所以化學方法很少使用。

2.3 生物脫毒法

生物脫毒法主要有酶降解法、生物降解法、微生物發酵法。目前這些方法主要停留在研究階段,它們對現場使用的條件要求比較苛刻,所以應用起來比較困難,但是這些方法有可能解決掉飼料中黴菌毒素殘留的問題,將會對食品安全產生重大的積極影響。

2.4 複合脫毒法

本方法主要是綜合上述3 種方法,以一種方法爲主,然後以其他方法爲輔進行綜合配比,來達到較好的脫毒效果。該方法也是現在市場上應用較多的一種脫毒方法。

2.5 脫黴劑的應用

脫黴劑在養禽業、養豬業、養牛業上均有廣泛應用。在蛋雞飼料中添加優質脫黴劑可以增強雞蛋殼的強度,提升雞蛋品質;在豬飼料中添加脫黴劑可以改善仔豬腸道,減少腹瀉發生率,增強抵抗力;奶牛養殖過程中添加奶牛專用脫黴劑可以減少黴菌毒素對牛的危害以及降低黴菌毒素在奶中的殘留。

3 結語

黴菌毒素在動物飼養過程中廣泛存在,其主要預防措施還是防止飼料在儲存過程中滋生黴菌。黴菌毒素具有積累的特點,一旦攝入不易被清除,所以一定要在飼養過程中添加優質脫黴劑,預防動物體受到毒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