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成人的谈话中提到孩子的名字,宝宝就会潜意识中对谈话给以较多的关注,因为他们的小脑袋里已经知道大人说的就是自己。和大孩子唯一的区别是,他们的年龄导致他们的自控能力没有那么强大,所以即便是知道错误的,他们也想要尝试一下,哪怕是要冒着妈妈会生气的危险。

图片源自网络

昨天我带着小宝去拜访一位朋友,她家中正好也有一位比小宝大了一点的小男孩,不到5岁,胖嘟嘟的甚是可爱。虽然两个孩子是初次相见,但很快就熟悉起来且玩在一起很是开怀。

我和朋友自然而然的坐在他们游戏垫旁边的沙发上,边看他们两个堆积木,边聊天。

朋友就忽然说起我们刚进来的时候,我家小宝看起来虽然有些胆怯,但是依旧能够很快调整状态放松下来,但是她家的宝贝就不行,过了这么久也不曾叫我“阿姨”,没有一点点小主人的样子,也没有一点点男子汉的样子;而且这还是在自己家里,要是外出才要命,遇到人就往自己怀里钻,胆小的很。这种“交际能力”的欠缺,看起来真让人着急。

我听着她的话,不由自主的先看了看正在身边玩耍的两个孩子,然后给朋友眼神,示意她不要在孩子面前延续这个话题。

朋友接收到我的意思,却大咧咧的笑笑,说:“你看他们玩的注意力多集中,现在就是我们要出去,他们两个小家伙也够呛知道呢!”

结果她的笑声还未落,就听见她的宝贝幽幽的说:“我都听到你又说我坏话了!正生你气,不想理你呢,你还说你们要出去……”

真是在“啪啪打脸”之余的尴尬啊!朋友一时还没有恢复自己的表情,只好略带生硬的眼神转向我,目露惊讶之情,做出闭口的动作。

图片源自网络

其实,孩子们都有种很特殊的能力:当你以为他们并没有留意你在讲什么、做什么的时候,往往他们很可能注意力正在高度集中的观察你的一举一动。

我记得我家大宝有次从幼儿园回来告诉我,中午睡觉的时候挨罚了。我就问为什么啊,结果是因为班里有一半的孩子都不想午睡,又碍于幼儿园的规定,只好乖乖的躺在床上假寐。偏偏那天两位值班的老师讲了一些发生在孩子们身上搞笑的糗事,假寐的孩子们没有忍住,都跟着老师笑得呵呵的,结果就挨罚了。

且不说上幼儿园的孩子,以及像我家3岁的小宝和朋友家5岁的宝贝,他们已经几乎完全听得懂大人讲话,常常也能够准确判断出大人的“言外之意”,所以这种“特殊的能力”对于他们来讲,已经是练就许久,早在不动声色间就能够关注到家长的动向了。

就是那些还不怎么会讲话的宝宝,爸爸妈妈也千万不要小看他们,因为他们依旧能够有这种神奇的本领哦!

图片源自网络

一般人认为1岁的宝宝还不会说话,理解力自然有限;而照顾孩子本身就是很累的一件事,几乎没有私人时间,所以往往会毫不避讳的当着孩子的面,讨论一些关于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或者孩子又发生了什么样的趣事等等,总认为孩子是听不懂的。

其实,宝宝的小脑袋里有大秘密,他们的理解能力真的不可低估。1岁左右儿童的语言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孩子们能说的话是有限的,但他们能听懂的话远远超过他们能说的话,他们能清楚地理解父母之间谈话的内容。他们甚至可以判断一些复杂对话的含义。当父母想当然地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他们已经在游泳了,刀锋已经足够改变自己的状态了。

1、宝宝5月龄时,就已经知道“如何听”

通常在宝宝5月龄的时候,他就能识别自己的名字了。当成人的谈话中提到孩子的名字,宝宝就会潜意识中对谈话给以较多的关注,因为他们的小脑袋里已经知道大人说的就是自己。即便这个时候宝宝真的听不懂成人间说话的意思,但是他们已然能够判断出妈妈在这场谈话里的大概立场,是夸自己,还是在批评自己?

所以这个年龄段宝宝的妈妈,经常会发现宝宝正目不转睛的盯着自己;尤其是自己和其他人讲话的时候,只要宝宝不在睡眠状态,就一定是正冲着妈妈的方向呢。如妈开心的笑,温柔的发声,他们自然就手舞足蹈的开心;如妈声音尖锐、状态不对,他们也只会小声的咿咿呀呀……

2、宝宝1周岁后,就成为“听的高手”

到宝宝过了1周岁的生日之后,他们简直成了识别社交暗示的高手:

妈妈生气时,声音就会不由自主地提高,有时还气得全身发抖,呼吸急促;如妈心情愉快,自然呼吸平静,语气温柔,行动舒缓。

在察言观色中,宝宝能知道妈妈是高兴还是生气。换句话说,无论家长说什么,孩子都能准确的发掘到深层的语意。

比如在给宝宝换纸尿裤时,很妈都可能会不自觉地抱怨着“哦,臭死了!你就是个小臭臭!”但是妈妈们心里想的却是宝宝的可爱;那么,宝宝听到的就是很轻快的语气,他也会开心的用力蹬着小腿,一边配合妈妈的动作,一边咧着嘴巴笑。

如妈真的为此感到气恼或者烦恼,宝宝也会把“生气”的语调联系起来听,那么他的表现状态一定不会那么无拘无束的开怀。

3、宝宝的语言爆发期,同时也是他们无师自通的学习自由切换自己状态的上升期

到了宝宝1岁半至3岁的时候,他们会突然进入一种“语言爆炸”期,在这个阶段平均一天能学会9个词,开始明白词在句子中的顺序,如何影响句子的意思。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也会非常熟悉自己妈妈的一举一动,甚至自己的某个行为会让妈妈产生怎么样的反应,他们都会一清二楚。和大孩子唯一的区别是,他们的年龄导致他们的自控能力没有那么强大,所以即便是知道错误的,他们也想要尝试一下,哪怕是要冒着妈妈会生气的危险。因为他们同样也具备“如何撒娇卖萌让妈妈开心”的技能哦!

比如他们听到妈妈带着骄傲的口吻和别人“批评”自己:“今天中午聚餐的时候,点的菜有些辣,别的孩子都不敢吃,我家宝贝却吃的很开心。没有想到这么小就能吃辣了,我都担心他会肚子不舒服,一直让他少吃点、少吃点,他就是不听!”

得了,妈妈会发现自家的宝贝越来越能吃辣的食物了。

图片源自网络

其实,宝宝们具备这项“神奇的技能”,对于父母来讲并不是一件坏事哦!千万不要以为再也不能再孩子面前畅所欲言了。只不过,要是能够有方法、有技巧的正确引导孩子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前行,不是很棒的选择吗?

当父母亲切地谈论自己的孩,孩子就会非常喜欢这个话题。不管当时孩子的状态是在做什么,写作业也好,玩游戏也罢,只要听到父母的谈话中有自己的名字出现,孩子就会不自觉的“一心二用”,把关注点放到父母的谈话中去。

这个时候不妨多夸夸孩子,夸奖要具体、要真心。找到孩子身上的亮点,找到孩子值得被赞扬的地方,而不要为了夸奖而夸奖。要知道,孩子有自己基本的是非观,也能够判断出家长是在敷衍自己还是真心地认可自己。

不过,当否定孩子的某些行为时,千万别以为孩子真的听不懂或者不在听,而不断的给予他负面的评价。家长甚至可以采取当面、认真的和孩子谈一谈,或者批评孩子某些不对的地方,这样的效果都比被孩子“偷听”到否定自己的言语强的多!

比如在宝宝1岁左右的时候,他经常听到妈妈用“宝宝脾气真大”或者“宝宝太淘气”等句子和别人聊天,他就会自然而然的记住一些关键词,即便当时他不理解,但是总有能够明白的时候,而且这个时间会来的很快。

研究证明,孩子可以在不理解意义的情况下学会一个词或短语,会在日后把这个词与它的意义联系起来。

所以,假如一个孩子总听到大人说自己“坏脾气”“淘气包”,等他明白这个词的意思后,就可能会把这些词当成自己的标志,认为自己就是“脾气大”,从而更加肆无忌惮的发脾气;或者自己就是“淘气包”,从而更加变本加厉的淘气起来。

图片源自网络

作为父母,既然是孩子永不卸任的引导者、陪伴者,那么就需要真正的理解孩子、了解孩子,从孩子的本性出发,有的放矢的引领孩子健康成长。

有句老话说“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已经知道了孩子的这项“神奇”本领,为什么不借助这项本领的“神奇”之处,找到爆发孩子“宙”的支点,四两拨千斤,轻松自在的看着孩子朝自己既定的反向奔跑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