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成人的談話中提到孩子的名字,寶寶就會潛意識中對談話給以較多的關注,因爲他們的小腦袋裏已經知道大人說的就是自己。和大孩子唯一的區別是,他們的年齡導致他們的自控能力沒有那麼強大,所以即便是知道錯誤的,他們也想要嘗試一下,哪怕是要冒着媽媽會生氣的危險。

圖片源自網絡

昨天我帶着小寶去拜訪一位朋友,她家中正好也有一位比小寶大了一點的小男孩,不到5歲,胖嘟嘟的甚是可愛。雖然兩個孩子是初次相見,但很快就熟悉起來且玩在一起很是開懷。

我和朋友自然而然的坐在他們遊戲墊旁邊的沙發上,邊看他們兩個堆積木,邊聊天。

朋友就忽然說起我們剛進來的時候,我家小寶看起來雖然有些膽怯,但是依舊能夠很快調整狀態放鬆下來,但是她家的寶貝就不行,過了這麼久也不曾叫我“阿姨”,沒有一點點小主人的樣子,也沒有一點點男子漢的樣子;而且這還是在自己家裏,要是外出纔要命,遇到人就往自己懷裏鑽,膽小的很。這種“交際能力”的欠缺,看起來真讓人着急。

我聽着她的話,不由自主的先看了看正在身邊玩耍的兩個孩子,然後給朋友眼神,示意她不要在孩子面前延續這個話題。

朋友接收到我的意思,卻大咧咧的笑笑,說:“你看他們玩的注意力多集中,現在就是我們要出去,他們兩個小傢伙也夠嗆知道呢!”

結果她的笑聲還未落,就聽見她的寶貝幽幽的說:“我都聽到你又說我壞話了!正生你氣,不想理你呢,你還說你們要出去……”

真是在“啪啪打臉”之餘的尷尬啊!朋友一時還沒有恢復自己的表情,只好略帶生硬的眼神轉向我,目露驚訝之情,做出閉口的動作。

圖片源自網絡

其實,孩子們都有種很特殊的能力:當你以爲他們並沒有留意你在講什麼、做什麼的時候,往往他們很可能注意力正在高度集中的觀察你的一舉一動。

我記得我家大寶有次從幼兒園回來告訴我,中午睡覺的時候挨罰了。我就問爲什麼啊,結果是因爲班裏有一半的孩子都不想午睡,又礙於幼兒園的規定,只好乖乖的躺在牀上假寐。偏偏那天兩位值班的老師講了一些發生在孩子們身上搞笑的糗事,假寐的孩子們沒有忍住,都跟着老師笑得呵呵的,結果就挨罰了。

且不說上幼兒園的孩子,以及像我家3歲的小寶和朋友家5歲的寶貝,他們已經幾乎完全聽得懂大人講話,常常也能夠準確判斷出大人的“言外之意”,所以這種“特殊的能力”對於他們來講,已經是練就許久,早在不動聲色間就能夠關注到家長的動向了。

就是那些還不怎麼會講話的寶寶,爸爸媽媽也千萬不要小看他們,因爲他們依舊能夠有這種神奇的本領哦!

圖片源自網絡

一般人認爲1歲的寶寶還不會說話,理解力自然有限;而照顧孩子本身就是很累的一件事,幾乎沒有私人時間,所以往往會毫不避諱的當着孩子的面,討論一些關於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或者孩子又發生了什麼樣的趣事等等,總認爲孩子是聽不懂的。

其實,寶寶的小腦袋裏有大祕密,他們的理解能力真的不可低估。1歲左右兒童的語言接受能力和表達能力存在較大差異。孩子們能說的話是有限的,但他們能聽懂的話遠遠超過他們能說的話,他們能清楚地理解父母之間談話的內容。他們甚至可以判斷一些複雜對話的含義。當父母想當然地認爲他們什麼都不懂的時候,他們已經在游泳了,刀鋒已經足夠改變自己的狀態了。

1、寶寶5月齡時,就已經知道“如何聽”

通常在寶寶5月齡的時候,他就能識別自己的名字了。當成人的談話中提到孩子的名字,寶寶就會潛意識中對談話給以較多的關注,因爲他們的小腦袋裏已經知道大人說的就是自己。即便這個時候寶寶真的聽不懂成人間說話的意思,但是他們已然能夠判斷出媽媽在這場談話裏的大概立場,是誇自己,還是在批評自己?

所以這個年齡段寶寶的媽媽,經常會發現寶寶正目不轉睛的盯着自己;尤其是自己和其他人講話的時候,只要寶寶不在睡眠狀態,就一定是正衝着媽媽的方向呢。如媽開心的笑,溫柔的發聲,他們自然就手舞足蹈的開心;如媽聲音尖銳、狀態不對,他們也只會小聲的咿咿呀呀……

2、寶寶1週歲後,就成爲“聽的高手”

到寶寶過了1週歲的生日之後,他們簡直成了識別社交暗示的高手:

媽媽生氣時,聲音就會不由自主地提高,有時還氣得全身發抖,呼吸急促;如媽心情愉快,自然呼吸平靜,語氣溫柔,行動舒緩。

在察言觀色中,寶寶能知道媽媽是高興還是生氣。換句話說,無論家長說什麼,孩子都能準確的發掘到深層的語意。

比如在給寶寶換紙尿褲時,很媽都可能會不自覺地抱怨着“哦,臭死了!你就是個小臭臭!”但是媽媽們心裏想的卻是寶寶的可愛;那麼,寶寶聽到的就是很輕快的語氣,他也會開心的用力蹬着小腿,一邊配合媽媽的動作,一邊咧着嘴巴笑。

如媽真的爲此感到氣惱或者煩惱,寶寶也會把“生氣”的語調聯繫起來聽,那麼他的表現狀態一定不會那麼無拘無束的開懷。

3、寶寶的語言爆發期,同時也是他們無師自通的學習自由切換自己狀態的上升期

到了寶寶1歲半至3歲的時候,他們會突然進入一種“語言爆炸”期,在這個階段平均一天能學會9個詞,開始明白詞在句子中的順序,如何影響句子的意思。

同時,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也會非常熟悉自己媽媽的一舉一動,甚至自己的某個行爲會讓媽媽產生怎麼樣的反應,他們都會一清二楚。和大孩子唯一的區別是,他們的年齡導致他們的自控能力沒有那麼強大,所以即便是知道錯誤的,他們也想要嘗試一下,哪怕是要冒着媽媽會生氣的危險。因爲他們同樣也具備“如何撒嬌賣萌讓媽媽開心”的技能哦!

比如他們聽到媽媽帶着驕傲的口吻和別人“批評”自己:“今天中午聚餐的時候,點的菜有些辣,別的孩子都不敢喫,我家寶貝卻喫的很開心。沒有想到這麼小就能喫辣了,我都擔心他會肚子不舒服,一直讓他少喫點、少喫點,他就是不聽!”

得了,媽媽會發現自家的寶貝越來越能喫辣的食物了。

圖片源自網絡

其實,寶寶們具備這項“神奇的技能”,對於父母來講並不是一件壞事哦!千萬不要以爲再也不能再孩子面前暢所欲言了。只不過,要是能夠有方法、有技巧的正確引導孩子向自己希望的方向前行,不是很棒的選擇嗎?

當父母親切地談論自己的孩,孩子就會非常喜歡這個話題。不管當時孩子的狀態是在做什麼,寫作業也好,玩遊戲也罷,只要聽到父母的談話中有自己的名字出現,孩子就會不自覺的“一心二用”,把關注點放到父母的談話中去。

這個時候不妨多誇誇孩子,誇獎要具體、要真心。找到孩子身上的亮點,找到孩子值得被讚揚的地方,而不要爲了誇獎而誇獎。要知道,孩子有自己基本的是非觀,也能夠判斷出家長是在敷衍自己還是真心地認可自己。

不過,當否定孩子的某些行爲時,千萬別以爲孩子真的聽不懂或者不在聽,而不斷的給予他負面的評價。家長甚至可以採取當面、認真的和孩子談一談,或者批評孩子某些不對的地方,這樣的效果都比被孩子“偷聽”到否定自己的言語強的多!

比如在寶寶1歲左右的時候,他經常聽到媽媽用“寶寶脾氣真大”或者“寶寶太淘氣”等句子和別人聊天,他就會自然而然的記住一些關鍵詞,即便當時他不理解,但是總有能夠明白的時候,而且這個時間會來的很快。

研究證明,孩子可以在不理解意義的情況下學會一個詞或短語,會在日後把這個詞與它的意義聯繫起來。

所以,假如一個孩子總聽到大人說自己“壞脾氣”“淘氣包”,等他明白這個詞的意思後,就可能會把這些詞當成自己的標誌,認爲自己就是“脾氣大”,從而更加肆無忌憚的發脾氣;或者自己就是“淘氣包”,從而更加變本加厲的淘氣起來。

圖片源自網絡

作爲父母,既然是孩子永不卸任的引導者、陪伴者,那麼就需要真正的理解孩子、瞭解孩子,從孩子的本性出發,有的放矢的引領孩子健康成長。

有句老話說“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我們已經知道了孩子的這項“神奇”本領,爲什麼不借助這項本領的“神奇”之處,找到爆發孩子“宙”的支點,四兩撥千斤,輕鬆自在的看着孩子朝自己既定的反向奔跑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