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扎克來說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戰場泊村位於海陽郭城鎮南部,東與山角村相鄰,西北與璋夼村交界,南與臺城村接壤,東北與東樓子村相連。
戰場泊是一個王姓聚居的村莊,據村志記載,這裏的王姓是在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年)遷到此處。相傳明將在此擺陣打了勝仗,故命村名戰勝泊。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建海陽縣後,刻有“戰勝泊”的石碑上,“勝”字被毀壞,遂改名戰場泊村。有王、楊、泮、鄒、於等5姓,均爲漢族,其中楊姓人口較多。
戰場泊村地名碑
戰場泊歷來屬於“兵家必爭之地”,這裏位於海陽北部第一高山——林寺山的東麓,向南距離昌水河谷地也不遠,國道309和煙鳳公路在此交匯,形成一個十字路口,四通八達。因爲地形險要,相傳明朝時,就有將軍曾在此佈陣勝敵,後來這裏的村落就取名爲“戰勝泊”(不遠處還有村莊叫陣勝,含義與之相似),後來演變爲“戰場泊”。相比於戰勝泊,戰場泊這個名字似乎更能體現出這裏的區位優勢。
村口的雕塑拱門,遲浩田題寫的“八路軍膠東軍區機關舊址”
抗戰期間,傳奇將軍許世友曾率領部隊駐紮在戰場泊村,這個安靜又祥和的村莊,因此而名聲大震。在這裏,許世友指揮過多次戰役讓敵人聞風喪膽,這位親民司令也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正是這種魚水深情,使羣衆積極支援前線,讓軍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許世友將軍在膠東紀念館正門
戰場泊村在山東省海陽郭城一帶是大村,有潘、楊、鄒、王四大姓,當時有2000多人口,家族之間因土地、村務等事情的矛盾,存有積怨,時常發生糾紛,致使許多事情很難形成合力。
1942年7月1日,八路軍膠東軍區在海陽縣朱吳村成立,後軍區機關遷至郭城鎮戰場泊村。村裏有老人還記得,八路軍膠東軍區司令部進駐戰場泊村時,正逢農曆過大年。按當地習俗,村裏的四大家族每年都要分別舉行家族團拜活動。爲了凝聚人心,發動羣衆共同抗日,許世友召集村幹部,把戰場泊村的潘、楊、鄒、王四大姓的家譜全部掛在南溝臺子上,組織全村的男女老幼按輩分爲序進行春節大團拜。許世友帶領軍區幹部,向家譜三鞠躬,並向全村的父老鄉親們講話,號召羣衆團結起來,共同抗日。這一舉動看似普通,卻凝聚了各個家族的力量,激發了羣衆的抗日救國的熱情。那年,村裏有30多人報名參軍,隨許世友轉戰南北。
許世友將軍全身浮雕像
時任膠東軍區司令員的許世友將軍曾在山東工作16年,在膠東指揮作戰9年。當年的膠東軍區司令部就設在海陽市郭城鎮戰場泊村425號,至今該司令部舊址保存完好。這是一座青磚黑瓦的膠東民居,由8間小瓦房組成,在一棵老槐樹掩映下透着滄桑的味道。許世友將軍曾在這裏先後指揮了榆山大會戰、發城圍殲戰、長沙堡伏擊戰、收復棲霞城等大小戰役。
有資料顯示,“許世友將軍在膠東”紀念館以當年的膠東軍區司令部舊址爲中心,結合周邊古村落、古建築佈局,從“傳奇許世友”、“軍民血肉情”、“膠東子弟兵”三個主題來回顧許世友將軍在膠東的戰鬥足跡。
紀念館廣場的軍民魚水情雕塑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