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寶寶的戀物行爲是否會導致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不再親近。想知道怎麼幫助孩子緩解戀物行爲,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寶寶戀物行爲出現的導火索。

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看過動畫片史努比的朋友一定不會對萊納斯這個角色感到陌生。

這位史努比的朋友從小就具有神學家和哲學家的氣質,成績優秀,天賦極高。可是這樣的一個小天使卻時時刻刻離不開他的小藍毛毯—小鹿。

用他的話說就是小鹿是他的精神寄託,離開了小鹿他就沒辦法生活。

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之爲:安全毯現象。

生活中也常常會有相似的場景:可愛的寶寶即使長大了也會“癡迷”於小時候的一件東西,或者是小毛絨玩具,小時候媽媽的一件衣服。

就連睡覺都會緊緊地抱着不放。哪怕衣服和玩具已經破舊了,孩子也不願意拿新的衣服去換。

當孩子出現對一件物品癡迷的情況時,許多父母都在擔心自己的寶寶是不是出現了偏執症等心理方面的問題。

實際上,這是寶寶的戀物行爲在生活中的具象反映。

這裏澄清一個誤區,寶寶的戀物行爲和成年人常說的“戀物癖”其實並不是相同的內容。

相比於戀物癖畸形的心理疾病,寶寶的戀物行爲其實是建立在寶寶的認識能力不足,對接觸的人或物產生的親近感的行爲,戀物行爲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弗洛伊德指出:

所有的戀物情結源於兒時的某種缺失,這種缺失可能來自於生活環境,或者來自於親情的疏離

演員羅晉曾經在上一檔節目時說,自己就有一件衣服從來不穿,只有在睡覺的時候改在胸口。

不難發現,孩子的小時候的戀物行爲如果沒有得到合理地解決,將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陪伴着孩子。想知道怎麼幫助孩子緩解戀物行爲,首先需要了解什麼是寶寶戀物行爲出現的導火索。

瞭解戀物行爲,明確什麼是寶寶戀物行爲的導火索

心理學家認爲孩子的戀物行爲是孩子成長過渡期的依戀行爲,是實現“完全依戀”到“完全獨立”的過渡階段。

6個月到3歲的寶寶是戀物行爲的敏感時期。

這個時期的寶寶往往會選擇一種柔軟的物品來表示這種依戀行爲:奶嘴,小毛巾,媽媽的衣服等都可能是讓寶寶感覺到的依戀的物品。

這些物品往往都具有相同的特點:柔軟,像皮膚一樣的材質。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對於身邊事物的依戀實際反映了孩子內心的心理需求。兩方面的原因是導致寶寶出現戀物行爲的關鍵因素。

1)孩子缺乏安全感

根據弗洛伊德指出的內容發現,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缺失問題。

這些缺失直接指向的一個關鍵內容就是孩子得到的關愛不足,寶寶的內心缺乏安全感。這就導致了寶寶會通過身邊的,較爲親近的物體進行安全感的補充。這也就是寶寶對於物體依戀的最開始的來源。

當孩子將這種注意力轉移到自己“精心挑選”的物品上時,會對這件物品產生特殊的情感寄託,在外界環境變化的同時寶寶仍然可以從這一件隨身的物品中獲得熟悉感和安全感。

繪本《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一直帶着用到大的髒髒的小毯子,即使媽媽想要給他換新的都不願意。媽媽將小毯子裁成了小手絹,阿文還是開開心心地去上學了。

對阿文來說,小毯子即使被裁成了小手絹依然能夠給阿文提供所需要的熟悉感和安全感。

2)“過渡性客體”的需要

英國心理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 (Donald. W. Winnicott)認爲寶寶選擇的物品一定程度上具有母親身份的替代作用。

母親是孩子潛意識和意識中最重要的客體。在與母體分離後,“過渡性客體”承擔起了“替代母親”的職能。

嬰兒在剛出生的時候的自我意識中認爲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但是隨着孩子的一點點的長大,寶寶的自我意識會逐漸地得到完善,會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不是一體的。

這是一個自我意識實現的一個過程,是依戀到獨立的轉換,在這個過程中,過渡性客體的存在就是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

寶寶的“依戀行爲”會持續多長時間

在動畫片《花生漫畫》中,史努比這樣對萊納斯說:

你有沒有想過如何讓自己的擺脫對毯子的依賴

這句話也是許多具有戀物行爲寶寶的媽媽想問的一句話:寶寶的戀物行爲到底持續多長時間,什麼時候寶寶才能結束戀物行爲呢?

戀物是寶寶心理發育的自然過程。隨着年齡的增長,人際關係的拓展生活作息的正常化,大多數的孩子會逐漸地不再需要這種“替代性物品”,戀物行爲的表現會越來越少。

當前的醫學科學並沒有對孩子什麼時候實現由“完全依戀”到“完全獨立”有明確年齡認知。

一般等到孩子6歲到10歲的階段,逐漸開始加入到社會生活,自我意識逐漸成熟,孩子就會逐漸產生擺脫“過渡性客體”的需要。孩子就會逐漸地放棄戀物。

寶寶的戀物行爲是否會導致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不再親近

許多父母擔心,自己的孩子如果一直和物體親近會不會導致和父母的關係變得越來越遠。寶寶開始和小毛巾親近不再和媽媽親近了。

心理學家指出現在並沒有證據證明,戀物的寶寶會出現不和父母親近的情況。實際上,對於寶寶來說,父母和替代物都是爲了給寶寶提供一種依戀的來源。這種依戀會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成長。

父母不需要擔心這種情況,其實這是寶寶的正常現象,寶寶出現的戀物行爲並不能影響寶寶和父母之間的關係。

父母應該怎麼應對寶寶的戀物行爲呢

1)多擁抱孩子

教育專家指出,擁抱不應該作爲一種獎勵方式,而應該作爲父母和孩子之間相處的日常的動作表達。

多擁抱的自己的孩子,輕聲安慰處於焦慮狀態的他們,讓孩子重新獲得喪失的安全感。

爲孩子做積極的心理暗示:

“沒事不要怕”

“沒事的,媽媽在這裏”

“沒關係,媽媽和你一起來呀”

通過這樣的心理暗示緩解孩子的緊張情緒,避免孩子在需要找“依賴關係”的時候將目光轉向物品,產生戀物行爲。

2)爲孩子準備多個“轉移載體”

通過對寶寶的戀物對象進行分析,寶寶的戀物對象90%集中於小毛巾,小毯子,衣服和毛絨玩具。父母在爲孩子準備這些東西的時候可以有意地多準備一些同款的物品。這樣寶寶就不會只對其中一件物品“專情”。

如毛絨熊家庭,多套衣服等等,這樣寶寶就會慢慢明白這些是沒有生命的,就會擺脫對於物品的依戀。

3)帶孩子接觸自然,鼓勵孩子表現

父母應該注意常帶着孩子前往戶外活動,讓孩子多交同齡的好朋友。

儘快讓孩子從物的依戀中轉換到對於自然的認識和對周圍夥伴的交流中。通過和自然的接觸和同齡人的交流,逐漸擺脫對於物的依戀。

同時,父母應該鼓勵自己的孩子不斷進行嘗試,努力克服自己的不安全感。

萊納斯在一次辯論活動中,陳述文化節意義中“戰勝恐懼”的涵義時,主動放開了他的小毯子,也標誌着他發下了毯子的依戀。

4)避免強制性戒除

一般情況下,孩子的依戀行爲並不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父母應該注意自己的處理問題採用的方式和方法。

在面對孩子的戀物行爲時,不能採取暴力的方法或者過激的方式進行強制戒除。

在寶寶癡迷的物體上抹辣椒進行懲罰。

告訴寶寶那件物品很髒,爸爸媽媽嫌棄你。

你在拿着我們就不要你了。

這些方法可能會讓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進一步產生恐懼心理,養成更加難以改正的壞習慣。甚至影響到孩子正常的心理健康的發展。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