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權便對蜀國人說:“回去告訴諸葛亮一下,他的侄子諸葛恪很喜歡馬,給他弄一匹好馬過來。因爲諸葛恪很早就被孫權安排與顧譚、張休等人隨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

前言
諸葛恪是吳國中後期的關鍵人物,幼年便被稱爲神童,後來爵位至陽都侯,常以儒將自詡。
所謂的儒者,有着“大儒”和“僞儒”之分。如同唐朝的房玄齡,史書中上說他夙興夜寐,朝夕勤謹,一心只爲富國強民,從來不計較自己的得失,這種人就是真正的“大儒”。而如同西晉的宰相王衍,雖然貴爲宰相,但是不以百姓爲重,孤芳自賞,假公濟私,這樣的人就只能是“僞儒”。
諸葛恪自詡儒將,但是他究竟是個大儒還是僞儒,我在這裏先不做論斷,看完他的一生,也可折射出古代精英分子的一些鮮爲人知的一面。
聰明伶俐,少負盛名
諸葛恪是諸葛瑾的兒子,是諸葛亮的侄子。
諸葛瑾這個人雖然有着很高的才華,但是爲人老實,而且長得不好看,因爲他的臉很長,所以總被別人稱其長了一張驢臉。
添字得驢
有一次,孫權大宴羣臣,席間,讓手下牽上來一頭驢,並在驢身上貼上一張紙條,寫了四個字“諸葛子瑜”,就是開玩笑說這頭驢是諸葛瑾。滿堂文武鬨堂大笑,諸葛瑾爲人老實,沒有說什麼。而諸葛恪性格與諸葛瑾完全相反,聰明伶俐,才思敏捷。看到這一幕,跪在孫權面前,請求孫權賜給他一支筆,孫權認爲一個五六歲的小屁孩不能做什麼,就好奇他想做什麼。而諸葛恪拿到筆後,就在那張紙上補充了兩個字“之驢”,孫權甚爲驚奇,就將這頭驢賜給了諸葛恪。
《三國志》:恪父瑾面長似驢。孫權大會羣臣,使人牽一驢入,長檢其面,題曰諸葛子瑜。恪跪曰:“乞請竺益兩字。因聽與筆。恪績其下曰:”之驢。“舉座歡笑,乃以驢賜恪。
這件事就充分展現出諸葛恪的聰明伶俐,而且出生牛犢不怕虎,敢於在君主和羣臣面前展示自己。這爲以後的政治生涯加分不少。
巧言善辯,精於諂媚
諸葛恪的嘴皮子也是很利索的。東吳張昭是資歷最深的人,所有人都對張昭很尊敬,就連孫權也不例外。當然張昭也喜歡倚老賣老,尤其是在諸葛恪面前。
又一次宴會上,因爲諸葛恪的年齡小,孫權讓他去給在座的臣屬敬酒,敬到張昭地方,張昭不願意飲酒,說這個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禮節。孫權就看好戲,看看諸葛恪能不能讓張昭喝下這杯酒。
對於張昭的不配合,諸葛恪就對張昭說:“呂太公90歲的時候,還手拿兵器指揮部隊作戰。現在打仗時皇上考慮到你的安全,讓你在後方;聚會時考慮到你的地位,總是請你在前面,這難道不是尊敬你嗎?”張昭無話可說,只好飲酒。
《三國志》:命恪行酒,至張昭前,昭先有酒色,不肯飲。曰:“此非養老之禮也。”權曰:“卿其能令張公辭屈,乃當飲之耳。”恪難昭曰:“昔師尚父九十,秉旄仗鉞,猶未告老也。今軍旅之事,將軍在後,酒食之事,將軍在先,何謂不養老也?“昭卒無辭,遂爲盡爵。
不要以爲這種有才能的人不會說拍馬屁的話,這種文化人拍起馬屁才叫精髓。
有一次,孫權問諸葛恪:“你覺得你父親和你的叔父諸葛亮,誰更加優秀?”諸葛恪回答:“當然是我的父親。”孫權問他原因,諸葛恪說:“我的父親知道應該服侍誰,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的父親更優秀。”這記馬屁拍的孫權極爲舒坦。
後來,蜀國派使者前來。孫權便對蜀國人說:“回去告訴諸葛亮一下,他的侄子諸葛恪很喜歡馬,給他弄一匹好馬過來。”當時就在孫權身旁的諸葛恪立即跪下拜謝,孫權很奇怪,這馬還沒來呢,有什麼好謝的。諸葛恪回答:“蜀國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 馬廄,如今有了旨意,好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謝呢?”
後蜀好,羣臣並會,權謂使曰:“此諸葛恪雅使至騎乘,還告丞相,爲致好馬。”恪因下謝,權曰:“馬未至面謝何也?”恪對曰:“夫蜀者陛下之外廄,今有恩詔,馬必至也,安敢不謝?”
這種思維反應,這種諂媚的本領,真不知道老實的諸葛瑾是怎麼生出這樣的兒子的。
兩戰連捷,粗顯武略
江東的丹陽郡民風彪悍,是當時最強的兵種源,曹操、陶謙、孫策都在此招募過兵馬,因此丹陽兵可以說是赫赫有名。
但是就是因爲民風的彪悍,叛亂不斷,很難治理。諸葛恪認爲那裏有着很多的人口,但是都躲在深山老林之中,如果將那些人全部都編入戶籍,徵入軍隊,這會是一個很大的力量。但是很多人都不看好他,就連諸葛瑾也是這種想法。
因爲諸葛恪的自信,孫權派遣他去丹陽。諸葛恪到任後,採用剛柔並進的策略,發放公文給下屬官員,命令他們嚴守疆界,嚴肅法紀,已歸順的山民,一律設屯聚居。同時命令軍隊採取圍困的方式,還將田野裏的稻穀全部收完。
山上的羣衆因爲沒有足夠的糧食只得下山來,雖然諸葛恪下命令不得懷疑虐待山民,要一視同仁。但是有幾個山民過去橫暴爲惡慣了,只是飢餓被迫下山,因此心存異志。當時的臼陽縣長鬍伉知道了這個情況,將那些人抓獲。雖然諸葛恪知道胡伉做的沒錯,但是爲了山越人的安定,只能將胡伉定罪斬殺。
這件事傳出去後,山上的人知道了官府只是希望他們可以下山居住,就紛紛下山歸降。幾年間,諸葛恪先後收服山民達十萬餘人,和預期的完全相同,他將其中壯丁四萬餘人編入軍隊,自己統領一萬人,其餘的分給了其他各位將領。
這件事深得孫權的讚賞,最後諸葛恪被封爲威北將軍,封都鄉侯。在接下去的幾年裏,江東重臣陸遜也去世了,諸葛恪也升到了大將軍一職。
丁奉
在公元252年,魏國趁孫權新喪,國家政權動盪之際南下。諸葛恪作爲託孤大臣,受命輔政。魏國來勢洶洶,諸葛恪臨危不懼,起用丁奉、唐諮等將領爲先鋒,一舉消滅了魏國的先頭部隊,損失兩萬人馬。魏軍統帥司馬師得知前軍情況,燒營自退。
諸葛恪就此成爲東吳權勢最爲顯赫之人。甚至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頸相望,想一睹其風采 。
不肯退讓,虛榮心強
諸葛恪的缺點同樣明顯。年少成名的他,變得囂張跋扈、目空一切。
我們都知道陸遜是江東的頂樑柱,但是身爲前輩的陸遜在規勸諸葛恪的時候,諸葛恪不僅不聽,反而寫信頂撞陸遜,上面寫道:
曏者,人言“恪素懷剛愎,矜己凌人,非能化平邦內,敬守神器”,其真小兒之見也!恪聞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丞相既親近貴臣,當爲百僚表儀。斗筲之人,何足聞也?
意思就是說,我早就聽到很多人說我的壞話,我爲朝廷選人,都是看他的才華,從來不看人際關係如何。因此只有那些見識短淺的小人會對我有成見,像您這樣的大才,肯定不會有這種想法的吧。
陸遜看了後,也沒辦法,只好聽之任之了。
他的傲慢還不僅僅是對於同僚,對於儲君都敢如此。因爲諸葛恪很早就被孫權安排與顧譚、張休等人隨侍太子孫登講論道藝。
有一次,太子孫登請他喫飯。酒過三巡,孫登一邊喫着雞蛋一邊開玩笑說:“你想喫雞蛋嗎?沒你的份了,你去喫馬糞吧。”這其實可以看出孫登與諸葛恪的關係真的很好。
但是諸葛恪不爽啊,不肯喫虧的他就說:“雞蛋和馬糞都是一樣的,都是從屁股裏出來的,你能比我強多少啊。”這在當時的時代敢這麼對儲君說話,也算是一個另類。
我在之前講到說諸葛恪善於拍馬屁,可現在又十分傲慢,不肯退讓,是不是有點自相矛盾?其實這並不矛盾,這種表現在古代是較爲常見的。
古代會有這樣的一些精英分子,他們爲了獲得足夠的權勢、得到君主的看重,以此來增加自己的榮譽,爲了這個目的就會溜鬚拍馬;而這些奉承不能換來想要的賞識和恩寵,那就會變得狂性大發、全身是刺。
罔顧民生,新城大敗
年紀輕輕執掌國家大權,諸葛恪變得更加膨脹,想要建立一些功績,可以超越之前的四英將,於是就徵發二十萬人伐魏,鬧得吳地百姓騷動。諸葛恪就此開始失去人心。
有人好心勸諫諸葛恪:“你的叔叔諸葛亮,那麼才華橫溢,北伐都失敗了,我們還是算了吧!”諸葛恪一聽這話,不就覺得你是在看不起我嗎。就冷冷的回答:“僻陋之國的丞相,難道可以與我相比嗎?”可見諸葛恪膨脹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地步。
要想讓其亡,必先讓其狂。
諸葛恪最後不聽忠言,開始北上進攻新城。新城雖然是座小城,只有三四千兵馬,但是守將張特指揮有方,打了三個多月,諸葛恪不得寸進。諸葛恪大怒,命令猛攻。大舉進攻過後,城池破損嚴重。終於就要攻下的時候,守將張特派人前來說自己十分仰慕諸葛恪,早就想投降了,但是曹魏有法律規定,如果守將遭遇敵軍進攻,堅守一百天,即使之後投降了也不會治罪,因此才冒犯了您的威嚴,現在已經九十多天了,不久後我就會主動投降了。諸葛恪信以爲真,就暫緩進攻。
到了約定時間,張特在城牆上喊:“你被騙了,中了緩兵之計。”諸葛恪氣憤萬分,但是因爲曹魏援軍已到,諸葛恪勞而無功,而且死傷慘重。
之後,因爲天氣炎熱,加上疲勞和水土不服,兵士們上吐下瀉,哀鴻遍野。可是諸葛恪對此不聞不問。東吳朝廷知道了這件事爲了保全大軍,特意給諸葛恪一個臺階下。
恪引軍而去。士卒傷病,流曳道路,或頓僕坑壑,或見略獲,存記忿痛,大小呼嗟。而恪宴然自若。出住江渚一月,圖起田於潯陽,詔召相銜,徐乃旋師。由此衆庶失望,而怨黷興矣。
妄自尊大,身死人手
諸葛恪回國後,就責問天子:“新城已經唾手可得,皇上爲什麼下詔讓我回來?”還將無功而返的責任怪到了皇上。因爲當時的皇上十分畏懼諸葛恪的威勢,無法回答。諸葛恪也知道責怪皇帝不對,就認爲必定是孫峻唆使的。
孫峻讓諸葛恪回軍其實是爲了諸葛恪好,但是諸葛恪不知好歹,還反過來怪罪。因此擔心日後被諸葛恪所害,想要先下手爲強。於是找皇帝孫亮密謀,孫亮早就忍受不了諸葛恪的跋扈,兩人一拍即合。
半年後,孫峻和孫亮宴請諸葛恪,並在暗地裏設下埋伏。諸葛恪狂妄自大,認爲他們二人不會對他不利,就輕身赴宴。因爲諸葛恪的自大,結果就被亂刃加身。
結語
諸葛恪有這種下場就是一個必然,傲慢自大的性格,又聽不得人勸,這就是身死的最大原因。阮籍在《達莊論》中寫道:
自是者不章,自建者不立。守其有着有據,持其無者無執。
這就是對其死因的最好的總結。
現在總是有這樣的報道,總愛吹捧那些“神童”,諸如什麼“七歲上高中”、“十三歲上清華”等等,總能引來很多的關注。只是,縱觀歷史,幼年成名者往往在成年後銷聲匿跡,“傷仲永”的情況比比皆是。
因此,爲人父母者迫切需要明白孩子過早地被神化、被熱捧很難有利於其健康成長,甚至還會爲他帶來不幸。
《菜根譚》:桃李雖豔,何如松蒼柏翠之堅貞?梨杏雖甘,何如橙黃橘綠之馨冽?信乎!濃夭不及淡久,早秀不如晚成也!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