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說明朝亡於萬曆,也不無道理。誠然,萬曆確實有可黑之處。

大家好,我們的社會趣聞新發現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對於萬曆皇帝,歷史上的主流評價都是負面的。誠然,萬曆確實有可黑之處。說明朝亡於萬曆,也不無道理。康熙皇帝就秉持此觀點,他高度讚揚明朝前期的政治,而對萬曆之後諸朝,則批評得一無是處,故有“有明天下,皆壞於萬曆、泰昌、天啓三朝”之語。而在《明史》中,更尖銳地指出:“所論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誠然,正如崇禎皇帝所言“朕非亡國之君”,大明之亡絕非因崇禎昏庸。崇禎有中興之心,卻無中興之能。不能把明亡的責任全部推到崇禎身上,明亡的種子確實在之前已經種下。
昏庸的萬曆
明清史專家孟森先生曾在《明史講義》裏這樣談到明朝的衰亡:“明之衰,衰於正、嘉以後,至萬曆朝則加焉。明亡之徵兆,至萬曆而定。”
萬曆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年紀尚輕,況且有“第一賢相與能臣”張居正主政,大明之衰不僅被挽回,反而有蓬勃發展之勢。然而,在張居正死後,“憋壞了的”萬曆開始暴露他的本性。之前對張居正以父之禮相待,在死後萬曆反倒予以清算。
而且,萬曆政事漸荒,“勇於斂財,不郊不廟不朝三十年”,弄得“民不聊生”,官員也“怨聲載道”。朝廷上下,漸漸被庸人充斥。邊防也漸漸鬆弛,以至於四十六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公然起兵”。既徵兵,又徵餉,天下“騷亂”,而萬曆反而“醉生夢死”。
在這期間,萬曆不勤於政事,反在國本之爭上下文章(雖然實際上是與大臣的權力之爭)。因爲寵妃而欲擇無能兒,萬曆之昏庸實錘。
另一個角度的萬曆
如果說,我們評價明之萬曆帝,僅以昏庸無能一筆帶過,未免有些太過草率。萬曆皇帝和其爺爺嘉靖一樣,都是聰明人。即使久居深宮幾十年,他仍然是博學廣識。面對西方的先進技術,他充滿着好奇,而且這種好奇並不是偶來的興致。萬曆皇帝能准予傳教士與徐光啓等人一同進行曆法改革,再結合他當時對那麼多奏摺“充耳不聞”的背景,可見深宮中的萬曆不簡單。
在對於傳教士的態度上,萬曆並沒有像乾隆那樣動輒就處死,雖然當時也有許多大臣反對,但萬曆一直未表態,反而多問“西方賢者”近況。對比起來,萬曆算是“禮遇”西方傳教士了。
而在萬曆朝,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大大縮短。從嘉靖就開始鬆動的海禁政策,再到“隆慶開關”,最後在萬曆朝徹底完成。前朝明政府主張“海禁”的原因是維持朝貢的壟斷地位與限制百姓與倭寇的“交流”,在嘉靖年間幾十年的倭寇騷亂似乎更是證明了這一政策的正確性。然而,在明政府與百姓的同仇敵愾下,倭亂終於在嘉靖末年基本肅清,這又給萬曆期間的“對外開放”提供了先決條件。需要注意的是,這裏的開放並不自由,但無疑是個巨大的進步。
海禁的開放,堪稱一場”海外貿易“的革命。16世紀中葉以後,大量的中國商船走向世界,大量華人湧入東南亞。中國學者黃盛璋曾強調”16世紀中國海禁開放對海上新思路產生了巨大影響。“
而在中期,萬曆的三大徵也算是證明其並非一無是處。先前也說了,萬曆是個聰明人,然而又是因爲這種聰明導致其怠政。再加上君臣矛盾加劇,他又不能很好地處理。以上種種,都證明其沒有能力力挽狂瀾。
明亡簡述
明朝實亡於萬曆,這不是僞命題。然而,明朝滅亡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從政治、經濟、軍事上都不難發現端倪,再加上自然災害與民心所向,還有女真人的崛起,明朝滅亡似乎是個定數。
王朝興衰不過三百年,當年康熙還笑話,”有明艱難創造之基業,未三百年而丘墟“,清朝也不是如此嗎?封建制度其實在萬曆朝已經出現了變化的跡象,慢慢地朝近代化轉變,可內憂外患又將此萌芽扼殺。不得不說,這是可惜的。當然,以上僅僅是後人言,如果置身於那個大環境中,又有多少人覺悟呢?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