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梧將海澄送給清廷,使得鄭成功損失慘重,包括“糧粟二十五萬石、軍器、衣甲、銃器及鄭軍將領私蓄無數”。雖然黃梧在鄭成功軍隊裏的職務並不高,但清廷封他爲“海澄公”,允許他在漳州開府。

歷史總是由大人物書寫的,但有時候小人物也能改變歷史。比如,清朝初期的一個小人物——黃梧。
我先介紹故事發生的歷史大背景。那是在清朝入關之初,各地反清力量此起彼伏,尤其是活躍於東南沿海的鄭成功。鄭成功以臺灣爲據點,高舉“反清復明”大旗,是清朝統治者的“眼中釘”,欲清除而後快。
但是,清朝八旗軍隊雖然在陸地上強悍無比,可不擅長水戰,面對鄭成功的水師部隊毫無辦法。所以,清軍與鄭成功在很長時間裏陷入僵局,誰也奈何不了誰。

直到黃梧的出現。
黃梧,字俊宣,他本是福建平和縣衙一名差役。鄭成功高舉“反清復明”大旗時,黃梧殺掉平和知縣,投靠了鄭成功。黃梧作戰勇猛,很快就升任前衝鎮(今海澄)鎮帥,與前提督黃廷、左先鋒蘇茂駐紮在廣東揭陽。
不久,清朝平南王尚可喜率部來攻,奪回了揭陽。鄭成功追究責任時,處斬了左先鋒蘇茂。黃梧則戴罪立功,鎮守海澄。黃梧逃過一死,心有餘悸。他深知,鄭成功治軍嚴厲,自己遲早都會死在鄭成功刀下,惴惴不安之下,便萌發了背叛之意。
1656年,黃梧與蘇茂的弟弟蘇明一起,率部獻出海澄,向清廷投降。

海澄位於福建沿海,與臺灣隔海遙望。鄭成功將海澄作爲“反清復明”的前沿陣地,多年苦心經營,建造起來衆多堅固堡壘。同時,海澄還是鄭成功的糧倉和軍械庫,還存放了大量軍械糧餉。黃梧將海澄送給清廷,使得鄭成功損失慘重,包括“糧粟二十五萬石、軍器、衣甲、銃器及鄭軍將領私蓄無數”。
對於黃梧的投降,清廷喜出望外。此後,清朝軍隊就可以利用海澄直接威脅到臺灣鄭成功政權。因此,清廷重重獎勵了黃梧。雖然黃梧在鄭成功軍隊裏的職務並不高,但清廷封他爲“海澄公”,允許他在漳州開府。
黃梧受寵若驚,更加爲清廷賣力,他在軍事上打擊鄭成功軍隊的同時,還在政治上提出建議。1661年,順治皇帝病逝,康熙皇帝即位。黃梧“條列滅賊五策”,向朝廷提出了5條計策:

一、金、廈兩島彈丸之區, 得延至今日而抗拒者,實由沿海人民走險, 糧餉油鐵桅船之物,靡不接濟。若從山東、江、浙、閩、粵沿海居民, 盡徙入內地, 設立邊界, 佈置防守, 不攻自滅也;
二、將所有船隻全部燒燬,寸板不許下海,凡溪河樹立椿柵,貨物不許越界,時刻了望,違者死無赦,如此半年鄭氏的海師船隻,無可修葺自然朽爛。此所謂不用戰而坐看其死也;
三、其(鄭成功)父鄭芝龍羈縻在京,成功賂商賈,南北興販,時通消息。宜速究此輩,嚴加懲治,貨物入官,則交通可絕矣;
四、成功之祖先墳墓在各處,叛臣賊子罪誅及九族,何況其祖乎?應加以遷毀,慕露殄滅,使其命脈斷,則種類不待誅而自滅;
五、投誠兵官散住各府州縣,虛靡錢糧,倘有作祟又貽害地方不淺,可將投誠官移住各省分墾荒地,不但可散其黨羽以絕後患,又可建設。

這5條計策中,第三條殺掉鄭芝龍,第四條挖掉鄭成功祖墳,完全是黃梧在泄私憤;第五條將鄭成功投誠官兵送往各省開墾荒地,也算建設性意見。而真正對沿海民衆產生極大禍害的,是第一條和第二條。
第一條,將沿海民衆遷往內地,第二條對沿海地帶實行海禁。這兩條計策被清廷採納實施後,東南沿海居民內遷三十至五十里,沿海百萬民衆流離失所,生存陷入困境。從浙江、福建到廣東沿海,數千裏肥沃土壤全部變成了荒野蓬蒿。爲了生存,不少沿海民衆不得不鋌而走險,淪爲海盜。
黃梧獻計有功,又受到清廷的嘉獎,被封爲一等海澄公,允許世襲12次——黃梧用他家鄉父老鄉親的鮮血,染紅了頭上的頂戴。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初東南沿海遷界考》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