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李白發出“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的感嘆,他這隻大鵬鳥,已經傷身累累,沒有力氣一飛沖天了。皇帝與朝廷辜負了李白,但後世人沒讓他失望,詩仙之名照耀千古。

李白,唐代最著名的詩人,被後世人譽爲詩仙,在詩人滿地走的唐朝,除了詩聖杜甫之外,沒有人可以與李白相提並論。當年李白初到長安城,被大都市的繁華景象所震撼,在心底暗暗發誓,以後一定要立足於京城,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否則對不起滿身的文學細胞,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當時已是詩名遠揚的賀知章,按照年齡算是李白的前輩,而且賀知章時任太子賓客祕書監,從哪方面來看,都應該是李白去拜謁賀知章。但是,賀知章性情灑脫,久聞李白是寫詩高手,主動放下身段去客棧看望李白。看到氣質不凡的李白,賀知章對他讚不絕口,緊接着讀了李白的作品《蜀道難》,賀知章激動到無法言說,稱李白爲“謫仙人”。

從此以後,謫仙人的綽號流傳開來,李白走到哪裏都備受歡迎,鮮花掌聲從未斷絕,粉絲數量激增,包括日後的詩聖杜甫。杜甫爲了追星,多方打聽李白的足跡,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找到偶像,跟他一起雲遊四海,尋仙人、找仙草以及煉仙丹。這段時光,兩人建立深厚友誼,而且也成爲此生最美好的回憶。

在世人眼中,李白天性浪漫,視金錢如糞土,功名利祿爲浮雲,喝酒擼串寫詩歌,彷彿纔是他最喜歡做的事情。李白真的不在乎功名?沒想過當官嗎?答案是否定的。盛唐時期,每一位有志青年,都想有朝一日建功立業,無關於金錢和名利,而是追尋那種成就感,謫仙人李白也不例外,他很想入朝爲官。

放蕩不羈的外表,只是爲了掩飾內心的渴望,李白的原則性很強,絕不會爲做官而放低姿態,用詩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明立場和態度。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李白終其一生,沒有被朝廷重用過,他從未後悔過,更沒想過放低原則,只是感嘆時運不濟,僅此而已。

出走半生,再次歸來的李白,已不是當初意氣風發的少年。歲月不饒人,皺紋遮蓋住英俊的臉龐,雙鬢長滿白髮,但李白依舊躊躇滿志。公元761年,已年過六旬的李白,因生活拮据,投奔在當塗做縣令的叔叔李陽。王勃說:“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李白就是這樣的人,不認命不服輸。

李白得知李光弼東鎮臨淮,不顧六十多歲高齡,準備投奔李光弼,儘可能發揮餘熱。然而,上天沒有給機會,啓程沒多久就生病了,不得不返回當塗。李白病情加重,郎中看後無奈地搖了搖頭,暗示他提前準備後事。李白很淡定,坦然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他用盡最後力氣,寫下絕筆詩,道盡一生的無奈與悲哀,開篇兩句就讓人心疼。

《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爲出涕?

李白二十四歲那年,曾寫過《上李邕》一詩,直接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爲開頭,把自己比作大鵬鳥,遲早會飛黃騰達。論才華,李白可以稱得上無與倫比,但仕途之路卻慘不忍睹,猶如等待展翅高飛的大鵬鳥,卻始終沒有東風相助。直到四十歲的時候,才接到皇帝的詔書,本以爲機會來了,然而現實再次讓他失望。

由於李白略顯高調,不會阿諛奉承,甚至讓當紅太監高力士替他脫靴,結果得罪不少人。這些人心胸狹隘,容不下謫仙人,開始在唐玄宗耳邊說李白的壞話,扣上莫須有的罪名。俗話說,寧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既然把小人給得罪了,京城再也沒有李白的立足之地,只能選擇離開。

或許上天註定成就李白的詩仙之名,給他安排許多挫折和考驗,因當過永王身邊的幕僚,在永王兵敗後,李白被流放到夜郎,在那裏度過兩年艱苦歲月,才得恢復自由。所以,李白發出“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的感嘆,他這隻大鵬鳥,已經傷身累累,沒有力氣一飛沖天了。

不是李白認命了,而是經過那麼多打擊,心有餘而不足。三四兩句“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儘管翅膀折斷,但他相信,憑藉風力依舊可以往上衝,掛於扶桑枝上而死,雖死無憾。結尾的“仲尼亡兮誰爲出涕”,借用孔子哭麒麟的典故,麒麟死後且有孔子爲他哭泣,化身大鵬鳥的李白,誰能像孔子那樣爲他感到傷心難過呢?

這首絕筆詩,是李白對一生的回顧,充滿淒涼和憤然,從某方面來說,可以視爲李白爲自己寫的墓誌銘。皇帝與朝廷辜負了李白,但後世人沒讓他失望,詩仙之名照耀千古。

李白帶着遺憾離開了,他把樂觀豁達的處世心態留給我們。每當人生不如意時,不要忘記詩仙的那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用它照亮前行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