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蜀漢開國皇帝,去世後的諡號爲昭烈皇帝,諸葛亮習慣稱他先主,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通常喊劉備大哥,即使稱帝后也是如此。三國時期的三位大佬當中,劉備的奮鬥歷經最爲艱難,除了漢室血統,以及華而不實的劉皇叔的頭銜,起初幾乎一無所有,相當於白手起家。

你看人家曹老闆,爺爺是地位顯赫的宦官,父親曹嵩官至太尉,曹老闆的家底非常殷實,二十歲就舉孝廉,被任命爲洛陽北部尉。東吳的孫老闆,能力雖然不算太強,但人家運氣好,十八歲繼承哥哥的家業,江東之地十分富饒,孫權成了不折不扣的富二代,諸葛亮說:“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

反觀劉備,幼年就沒了父親,和母親相依爲命,《蜀書·先主傳》雲:“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爲業。”俗話說,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生於亂世的劉備,志向遠大,從十五歲就外出求學,卻不太喜歡讀書,史書記載:“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黃巾起義爆發後,劉備開始帶着二弟和三弟,走上艱辛的創業之路。《老子》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儘管起跑線很重要,但創業並非一蹴而就,如同馬拉松一般,需要長期堅持不懈,方能有機會走得更遠,劉備的才能和性格,顯然適合創業。

羣雄並起的三國時代,劉備一開始就被人瞧不起,既沒有穩定根基,也沒有雄厚資金,連個出謀劃策的軍師都找不到。假如換成別人,估計早就崩潰了,但劉備不一樣,既然選擇遠方,就要風雨兼程,遇山開路逢水搭橋。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跑不掉就先投降,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他投靠過袁紹,投奔過劉表,也曾放下面子,在曹操手下歷練過。曹操看人很準,他對劉備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劉備像打不死的小強,越挫越勇,堅信未來可期,理想未曾動搖過,在失敗中積累經驗,見到人才就屈尊邀請,包括諸葛亮在內的許多大咖,都是在劉備落魄時請來的。

厚積薄發,大器晚成,這八個字非常適合劉備。由於一心放在事業上,劉備差點把終身大事耽誤了,四十七歲才生下兒子劉禪,在七十古來稀的年代,他這屬於老來得子。在劉禪之前,劉備曾收養一個兒子,取名爲劉封,但畢竟不是親生的,日後肯定要把家業傳給劉禪。

或許因爲工作太忙,劉備經常帶兵打仗,陪伴兒子的時間很少,導致劉禪養成貪玩的性格,被世人稱爲扶不起的阿斗。知子莫若父,劉備知道兒子劉禪能力有限,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唯有儘量花精力教導他,不是溺愛,而是劉備實在沒辦法,其他兩個兒子年紀太小。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爲“漢”,長子劉禪被立爲太子。雄心萬丈的他,以替二弟關羽報仇的名義,親自掛帥出征東吳,丞相諸葛亮留守後方。一着不慎,滿盤皆輸,劉備遇到了東吳名將陸遜,結果差點全軍覆沒,在將士拼死保護下,逃出吳軍的包圍圈,撤退到白帝城。

六十多歲的劉備悔恨交加,被自責內疚和無奈填滿心間,結果一病不起。諸葛亮帶着太子劉禪,順便叫上文武大臣,火速趕往白帝城。劉備臨死前,先對諸葛亮和李嚴兩位託孤大臣一番囑託,讓他們不要太傷心,盡心輔佐太子劉禪。隨後劉禪進來,哭着跪在牀邊,十六歲的他不知所措。

劉備有氣無力地說:“阿斗,你把眼淚擦掉,記得以後一定要聽丞相的話,別那麼貪玩了。”劉禪連連點頭,表示對父親的話銘記在心。而後,劉備又說了14個字:“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不要忽略微不足道的善意,也不可忽視看似很小的惡行,養成行善的好習慣,改掉那些壞習慣,細微之處見人品,細節決定成敗。

如今一千多年過去了,劉備的那句“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依舊非常有教育意義,成了老師和家長的口頭禪,用它教育學生和子女,希望他們以後不走歪路。細微之處見人品,細節決定成敗,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要記住“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就像網上的一句流行語所說:“生而爲人,務必善良。”

參考文獻:《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