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媽媽和我說:孩子不說話,二歲是偶爾會叫爸媽或者說一個字。媽媽和孩子說話時要語速要慢。

每個嬰兒出生前上帝都會給他(她)送去祝福百,嬰兒由於非常纖弱,很害怕,問上帝怎樣才能活下來。上帝說他給每位孩子度安排一個天使,會照顧孩子的一切......

菁媽的媽媽就說:大哥11個月就會說話了,現在就會指使別人給他幹活。當然這只是一個沒有科學依據的說法。但是也說明了孩子學說話和學走路幾乎是同時進行的一項技能。

孩子1歲了就是從只是會喝會喫會睡的小嬰兒變成了有自己思想,希望可以獨立的幼兒。孩子慢慢的進入神奇的語言世界,這時候的媽媽不再用自己自言自語了,因爲寶寶已經會回應了。比如媽媽說寶寶喫飯了,孩子就會知道自己可以坐到餐椅上,媽媽說不可以寶寶就會停下來。

一件事情往往是知道比做到容易,孩子對於語言的理解能力也比表達能力要快,所以話嘮的媽媽更容易養出聰明的孩子。從小孩子的撫養人就要注意經常說話,多表達。只有孩子聽到足夠多的語言,理解了這些語言才更容易學會說話。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提到事實上孩子的理解=家長心目中寶寶的理解能力*2纔是寶寶真正的理解能力。

也就是我們的媽媽常常是低估了寶寶的理解能力。所以不要怕孩子聽不懂,要多跟孩子說。而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重要階段,家長要注意什麼呢?

教孩子學說話媽媽需要又勤又懶又專一

1、勤於說話和遊戲:

媽媽多和孩子說話,讓孩子理解更多的詞語。

媽媽和孩子說話時要語速要慢。菁媽自己以前說話語速很快,但是自從生了娃,娃長大學說話之後自己的語速就會自然而然的慢下來。因爲我們要遷就孩子。

在孩子學說話的時候多玩這幾類遊戲:

拍拍手,媽媽和寶寶一起拍手,孩子理解拍的詞語和動作。

揮揮手,和別人再見,讓孩子把動作的語言聯繫起來,可以更好理解和學習。

抓迷藏,也是1歲寶寶最喜歡的遊戲之一,媽媽把臉蓋住:媽媽在哪裏?再把臉露出來,媽媽在這裏?換成寶寶,寶寶在哪裏?

特別是身體遊戲,鼻子在哪裏,嘴巴在哪?以及可以給孩子讀一些簡單的繪本。

2、懶於應對孩子

不少媽媽和我說:孩子不說話,二歲是偶爾會叫爸媽或者說一個字。

我說:那是孩子和你比懶。他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你就理解了,就幫助他了,比如說想喫蘋果,孩子一看蘋果你就直接拿給他了。那孩子就懶得說了。

我們會發現老人家帶的孩子說話可能會更遲一些就是因爲老人家太寵愛孩子了,孩子基本不需要說,老人家就拿到面前了,還沒想拉尿,老人家就脫開褲子把尿了。

所以這時候家長要比孩子更懶。

孩子指蘋果,就故意問:你想要什麼?叫什麼東西啊!是這個嗎?是不是蘋果,你告訴媽媽,是蘋果嗎?媽媽不知道啊,你說出來媽媽才知道。

慢慢的讓孩子知道要說出來家長才知道,孩子爲了達到目的只能勤快的學習說話了。

很多家長髮現孩子在家不說話,上幼兒園很快就學會了很多語言,那是幼兒園一個老師要帶幾十個孩子,不說沒東西玩,不說老師不懂。而家裏幾個大人帶一個孩子,不用說都可以得到想到的東西。

3、專一說一種語言

一個媽媽說家裏爺爺奶奶講山東話,外婆講湖南話,爸爸媽媽講普遍話,孩子二歲還不說話。

上述這些只是一點心得和想法,讓每個孩子都充滿希望。我相信,只要我們做父母的能夠注意方法,對孩子的個性特徵、興趣、愛好和生活自理能力及各個方面都進行了調查,並做好了詳細的記錄,使我們就對孩子成長過程有了一個全面瞭解,就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不僅是一個身體健康,也是一個愉快、大膽、主動、自信、容入團體、不怕困難的孩子。感謝大家對我們的知識,更多的育兒知識和諮詢可關注爸媽起跑線服務號,下期同一時間再會,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