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春天,以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为标志,享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
明朝是中国继汉朝、唐朝、宋朝之后的又一个黄金时期。276年间,一共创造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成化新风”“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7个盛世,远远多于清朝(2个),也多于汉朝(6个)。甚至到了崇祯皇帝即位之初,整个国家还能够维系正常运转,虽有内忧外患,但不足以造成致命伤口。
崇祯皇帝的治理很糟糕吗?似乎也不是。崇祯皇帝是明朝少有几个可以称得上“勤政”的皇帝之一。堪称夙夜在公、宵衣旰食。他也并不像其他亡国之君那样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他勤俭节约,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连肉都舍不得吃。他并不贪图女色,后宫除了周皇后外只有3个妃子。

但是,短短17年后,明朝这艘巨大的船舶就触礁沉没,空留千古遗恨。
明朝为什么灭亡于崇祯皇帝之手?一个巨大的问号摆在无数后人面前。无数人试着进行解释,答案层出不穷。
多年以后,清朝皇帝康熙皇帝,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
1684年,康熙皇帝第一次南下巡行,来到江宁(今南京市),见到经历风雨沧桑、早已破败不堪的明朝皇宫时,不由感慨万千,挥笔写下《过金陵论》。在这篇文章中,康熙皇帝指出:“万历之后,政事渐弛,宦寺朋党,交相构陷。门户日分而士气流漓,赋敛日繁而民心涣散。闯贼以乌合之众,手燕京,宗社不守;马、阮以嚣伪之没,托名恢复,仅快私仇。使明艰难创造之基业,未三百年而为丘墟,良可悲夫!”

《东华录》记载,1591年,康熙皇帝再次说:“崇祯之诛除阉党,极为善政,但谓明之亡于太监,则朕诛不以为然。明末朋党纷争,在廷诸臣臵封疆稷于度外,惟以门户胜负为念.不待智者知其亡。”
康熙皇帝在《宋高宗父母之仇终身不雪论》中,以南宋为由头,再次提及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引南宋讲和之非,始终不悟,归罪兵部尚书陈新甲为秦桧,弃市示众。发天下兵迎战,如袁崇焕、毛文龙、洪承畴、祖大寿、唐通、吴三桂,前后千余员,凡出关者,非死即降,靡有孑遗。财赋因之已竭,人心随而思乱。百万雄兵,尽没东海,亿兆穷民,罹于边戍。元气尽伤于关东,闯贼蜂起于陇西。贼至京师,文武逃散,无一死于难者,岂非当日不主议和者乎?”
后来,康熙皇帝在《讲筵绪论》中,第四次解释明朝灭亡的原因:“后世亦有无关大失德而陨复其家国者,如明崇祯年间是也。皆由臣子背公徇私,处言路者交易是非,淆乱可否,曾无实心体国之人,故至此耳。?”

通过这四次解释,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康熙皇帝为明朝灭亡总结了四点原因。
一是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的沉重打击,攻破北京,给了明朝致命一击。二是明朝的大臣们陷于朋党之争,内耗不休。三是明朝吸取南宋的教训,拒绝与清廷议和,然而几十年辽东战争让明朝损兵折将、大伤元气。四是朝廷赋税太重,使得朝廷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对于崇祯皇帝本人,康熙皇帝并没有更多苛责,认为他没有大的失德。
对于明朝灭亡的教训,清廷很好地进行了吸收。清廷入关后,迅速废除了崇祯朝的“三饷”,减轻民众负担,安抚百姓。为了避免朋党之争,清廷严禁太监干政,并削弱了文人大臣的权力,收归于皇帝一人。因此,有清一代,是没有朋党之争的。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圣祖御制文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