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幼年·少年·青年》是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的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書中的內容對應書名分爲三個部分,講述了一個俄國貴族家庭出生的孩子的成長曆程。當然,除了談論自己,作者也花了不少筆墨去描述他的家庭,包括父母和兄妹,以及家庭教師、僕人,還有身邊的朋友、同學(大學時期),等等。

《幼年·少年·青年》中譯本

幼年時期從主人公(即自述者)尼考林卡十歲生日說起,到母親的死結束(這裏巧妙地呼應了開篇主人公對家庭教師卡爾勒·伊發內支撒謊說夢到了母親死去),也宣告他的少年時期的開始,而對生活目的的新思想則使他進入了青年時代。從年齡來看,三個人生階段所分別對照的年齡大約爲十歲、十四歲、十六歲。

這部托爾斯泰的早期作品(三十歲前創作完成),和他的《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鉅著相比,無疑要黯淡一點,但也能讓我們想到一些相關的經典文學作品。

一是讓-雅克·盧梭的《懺悔錄》。正如“英譯本序”所言:“托爾斯泰的書都是懺悔式的。”所以,我們能看到,此書在戲劇衝突上並不注重,更加關注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且不時有對自身的各類反思,包括外貌上的(尼考林卡對自己丑陋的外表特別在意——這也是人之常情吧,自然也是十分真實和真誠的)。值得一提的是,人到中年,遭遇“精神危機”的托爾斯泰也寫過一部《懺悔錄》的小書,質問人生的意義,探討生命的本質。

二是同爲俄國作家的高爾基著名的“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應該是比較直接使人想起的了,畢竟都是採用第一人稱敘述主人公的成長,也是按照不同的年紀進行記錄,並且,在每個階段主角身邊的人物也是相應地發生變化的,由家庭爲主逐漸擴散到更大的交際圈。但形成了鮮明對比的是,主角截然不同的出身階層:一個(托爾斯泰/尼考林卡)是上流貴族,養尊處優(也許因此而情感豐富,亦有閒暇去思考人生吧),一個(高爾基/阿遼沙)在社會底層,受盡磨難,爲生計而勞碌。

此外,我們還能想到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同樣是注重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感受。也許更巧合的是,普魯斯特也有很好的家庭背景,所接觸的也是貴族名流,故此書中的角色也多屬此類(這也是他和另一位意識流大師、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一個重要區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