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武漢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直機關推進黨建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戰疫”“戰貧”兩手抓,分析研判疫情影響,着力抓好精準幫扶,積極採取應對措施,確保貧困羣衆防疫和基本生活物資保障及時平穩,無返貧、致貧問題,農業生產有序推進。

初夏時節,在黃陂區羅漢寺街伏東村百餘畝的扶貧產業蔬菜基地裏,玉米、番茄、辣椒等農作物長勢喜人,幾位村民正忙着除草、施肥、澆水、打藥。疫情期間,蔬菜基地是保障村民生活的“菜籃子”,3月份起,隨着春耕生產陸續恢復,20多位村民又在這裏找到了工作,一天收入達到80元以上。

黃陂區羅漢寺街伏東村村民 楊勝芳:

我先頭在外面打工,有了這個基地,我就既能在家裏幹活賺錢,又能照顧老伴、照顧家裏。

今年是市直機關工委駐伏東村第一書記徐律駐村的第五個年頭,在他積極奔走努力下,伏東村的兩個對口幫扶單位——市直機關工委和國網武漢供電公司,合力爲村裏建起了蔬菜基地、草莓種植基地,升級電網、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幫助伏東村在2017年實現了脫貧出列。兩家單位還實施了升級道路、修建廁所等措施,極大改善了村裏的環境面貌。

市直機關工委駐羅漢寺街伏東村第一書記 徐律:

在疫情期間,我們根據中央,省市和區的精神,組織黨員幹部在伏東村各個卡點進行嚴防嚴控,截至目前沒有出現一例疫情。在疫情期間,我們把一些魚塘進行了清理,下一步將會爲生產生活用水,灌溉、排澇、抗旱等方面發揮很大的作用。

據市直機關工委介紹,今年武漢市、區、街三級共組派駐村工作隊1059個、3251人,全市共組織29625名黨員幹部結對幫扶3268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所有貧困人口結對幫扶全覆蓋。目前,市直機關共有115名黨員幹部在貧困村駐村開展幫扶工作,確保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各駐村工作隊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狠抓脫貧攻堅不放鬆,隊員們積極參與全國脫貧攻堅普查、全市“兩不愁三保障”扶貧政策落實大調研等工作,特別是3月23號以來,按照疫情防控戰時要求,各駐村工作隊全部堅守崗位,清明節、雙休日均駐守在村。

市直機關工委黨委專職副書記 陳少成:

一是按照中央第二巡視組的專項巡視整改要求,我們積極主動制定一些整改措施的方案;二是督促各工作隊按照要求使貧困戶達到脫貧出列,包括每個貧困戶必須有他自己脫貧的產業。爲了防止返貧,我們還將繼續加大力量,在產業、就業、醫療等方面都有些相應的政策來支持那些貧困戶。

黃陂區“授人以漁 創造脫貧致富新出路

貧困戶脫貧後,如何使他們穩增收、穩脫貧成爲扶貧工作的一大難題。在黃陂區王家河街青雲村,扶貧幹部專門制定實施了一個針對貧困戶的微小產業發展計劃。通過這個計劃,貧困戶們不僅學到一門致富技術,更激發了大家脫貧致富的熱情。

一大早,青雲村村民熊虎來到自家的養雞棚,給雞仔餵食,觀察雞棚溫度。前不久,熊虎通過村裏制定的微小產業發展計劃,免費領回了200只雞苗。雖然在兩年前就已經脫貧,但他仍不滿足,想通過發展養殖業快點富起來。

黃陂區王家河街青雲村村民 熊虎:

規模想進一步擴大,通過這個產業致富,把雞養多一些,把這個事做好。

青雲村地處偏遠,以前是個貧困村。經過武漢市公安局駐村扶貧工作隊兩年多的持續努力,該村於2018年徹底實現“脫貧摘帽”。

爲了確保鄉親們脫貧不返貧,扶貧工作隊在武漢市農科院的幫助下,專門制定了一個微小產業發展計劃。

今年3月份,駐村扶貧幹部杜凡回到青雲村後,就在村裏大力推動微小產業發展計劃。他告訴記者,微小產業發展計劃,實際上是一種針對貧困家庭,以戶爲單位進行的資助方式,在村民中通過發展一窩雞、一棚苗、一塘魚等小型種養殖產業,幫助貧困戶掌握一門致富的方法和技術,帶動大家產業致富。目前,這個發展計劃得到越來越多村民的響應和擁護。

黃陂區王家河街青雲村駐村扶貧幹部 杜凡:

讓貧困戶學到一門技術和方法,然後穩步實現增收,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這樣呢,就算我們扶貧幹部走了,我們也放心了,貧困戶真正找到了致富的門路。

記者手記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工作也是一樣,扶貧更要扶志,授人以漁。

採取這種做法,就是要激發羣衆樹立起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志氣和信心,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引導貧困羣衆樹立起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意識,羣衆學到了技術,收入穩定下來,腰包鼓起來了,脫貧致富也就指日可待。

漢陽區21個對口幫扶貧困村全部脫貧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漢陽區、江夏區日前聯合召開座談會,進一步深化今年黨建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雙方共享幫扶工作經驗,爲打好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吹響了衝鋒號。

座談會前,與會代表參觀了漢陽區援建的扶貧項目——山坡街建國村色塊苗種植基地,近百名村民正忙着給幼苗鬆土、除草。

50歲的村民餘秋香告訴記者,由於自家的耕地收入有限,利用農閒時間到苗圃工作,能獲得較爲穩定的收入,每年可增收7000元。

江夏區山坡街建國村村民 餘秋香:

這個苗圃有了後,我們就增加收入了,我們希望書記把這個苗圃還擴大點。

建國村有村民313戶共1187人,在冊貧困戶57戶122人。在漢陽區的幫扶下,建國村2015年建起了這個色塊苗種植基地,招募貧困戶和困難羣衆在家門口就業,2018年,該村實現整村脫貧。

項目隨後不斷擴大規模,現在每年爲村民提供靈活就業崗位70餘個,通過定向招募惠及貧困家庭21戶,人均增收5000餘元。

江夏區山坡街建國村村支書 祝坤:

漢陽區扶貧工作隊2015年入駐到建國村之後,在集體經濟這一塊,從零起步,到現在變成了每年有3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村裏發展是越來越好了,村民的生活將會越來越富裕。

疫情期間,建國村全力拓展新的銷售渠道,啓動線上、線下渠道同時推銷,一方面主動聯繫對接老客戶,提供優惠服務;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微信朋友圈自我推銷,吸引了不少外地新客戶。

漢陽區人大駐山坡街建國村扶貧工作隊負責人 戴偉思:

今年有個可喜的變化,就是疫情之後,村裏通過網絡電商,將苗木銷售推到網上,增加了銷售渠道,實現了由“扶着走”到“自己走”的轉變。我們非常有信心,在2020年全面完成脫貧攻堅的任務。

自2015年對口幫扶江夏區山坡街21個貧困村以來,漢陽區全力落實工作責任,精準施策,累計投入4000餘萬元,助力每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12萬元,1694名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全部達到5000元以上,有效推動21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精準扶貧績效考覈連續兩年排名中心城區第一。

漢陽區駐山坡街羣星村第一書記 張宗明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加大項目扶持力度,主動作爲、加油快乾、加油好乾,把因疫情造成的損失贏回來,以“鬥罷艱險再出發”的頑強意志,如期奪取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

記者手記

發展產業才能真脫貧、脫真貧。

漢陽區工作隊和建國村村“兩委”克服困難,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一磚一瓦、一草一木建成種植基地,切實保證了產業發展促脫貧之路走得更穩更實。漢陽區扶貧工作隊的經驗說明:資源比資金更重要,造血比輸血更持久。只有真正把“以人民爲中心”落到實處,主動擔當作爲,才能不斷爲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如期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武漢廣播電視臺出品

責編:歐陽謹文

融媒體記者:駱丹 韓瑞全 姚熠 董方 沈青

通訊員:張蕾 李明 黃璜 易新軍

編輯:賀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