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征初期,李德與博古採取的大搬家式轉移,讓中央紅軍成爲各機關的掩護隊,影響了機動能力,削弱了戰鬥力,在突破四道封鎖線後,紅軍主力已由8.6萬人銳減到不足三萬人,最終在遵義會議上解除兩人的軍事指揮權,後來李德跟隨紅軍完成長征,成爲唯一走完長征的西方人。湘南起義後,朱老總帶着隊伍來到井岡山與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幾支隊伍加起來共有一萬餘人,這是我黨直接領導的規模最大、兵員最多、戰鬥力最強的革命武裝隊伍,依仗這支隊伍最終創建地跨兩省的中央蘇區,兵力也一度發展到十餘萬人,可惜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利,最終進行戰略轉移,而造成這次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的錯誤指揮。

前言:

湘南起義後,朱老總帶着隊伍來到井岡山與秋收起義部隊會師,幾支隊伍加起來共有一萬餘人,這是我黨直接領導的規模最大、兵員最多、戰鬥力最強的革命武裝隊伍,依仗這支隊伍最終創建地跨兩省的中央蘇區,兵力也一度發展到十餘萬人,可惜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失利,最終進行戰略轉移,而造成這次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的錯誤指揮。


最終在遵義會議中,博古和李德失去軍事指揮權,此後中央紅軍在主席帶領下,最終贏得長征的勝利,抗戰時期,博古爲我黨的宣傳和新聞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可惜在1946年4月8日遭遇空難犧牲,而李德在1939年返回蘇聯,那麼國產國際如何處理他的呢?

李德如何成爲軍事顧問的?

李德,原名奧托·布勞恩,1900年生於德國慕尼黑,青年時期在德國參與創建巴伐利亞蘇維埃遭到當地政府逮捕入獄,後在戰友幫助下,越獄後跑到蘇聯,後來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進修,畢業後被分配到共產國際東方部工作,在這裏與王明、博古等人相識。


1931年,蘇聯在上海的情報小組負責人魯格夫婦被捕,經過磋商需要四萬美金贖出,當時共產國際將這筆鉅款讓李德攜帶送到中國,魯格夫婦被釋放後,完成任務的李德在上海遇到舊相識博古,此時上海總部正打算遷往瑞金,博古希望他留下來幫助自己,在博古的申請下,李德以共產國際軍事顧問的身份來到中央蘇區。

紅軍的巨大損失

有了軍事顧問的身份,李德來到中央蘇區等到非常高的待遇,組織上不僅給他配備了翻譯和警衛員,還有專門的炊事員,將緊缺的雞魚肉蛋等營養品優先供給他,但他卻沒有給蘇區來到新的希望。


進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前,李德當過蘇聯紅軍騎兵師師參謀長,有一定的實戰經驗,但他並不瞭解中國國情,所以他看不到蘇區的游擊戰和運動戰的優勢,而是主張打正規戰、堡壘戰和攻堅戰,總結下來就是“三板斧”:要麼“全線出擊”、要麼“短促突擊”、頂不住就“分兵把手、處處設防”。

最終他這種不切實際,教科書式的指戰方式,讓中央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受損嚴重,經過一年的苦戰,沒有粉碎“圍剿”,反而讓蘇區局勢愈加危急,最終只能進行戰略轉移。


長征初期,李德與博古採取的大搬家式轉移,讓中央紅軍成爲各機關的掩護隊,影響了機動能力,削弱了戰鬥力,在突破四道封鎖線後,紅軍主力已由8.6萬人銳減到不足三萬人,最終在遵義會議上解除兩人的軍事指揮權,後來李德跟隨紅軍完成長征,成爲唯一走完長征的西方人。

回國後的李德

來到延安,李德在抗日大學擔任教員,當過騎兵師參謀長的他,還指導過騎兵團的訓練工作,1939年6月,接到回國述職命令的李德,乘坐飛機回到莫斯科,不久他開始接受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審查,此外執委會也向在莫斯科工作的我黨成員瞭解李德在中國的情況。


最終執委會給出最終的處理結果:有錯誤,免予處分。並給出解釋,李德的身份是軍事顧問,無權對中央紅軍的軍事事務做出決定,所以他提出的意見,中央紅軍可以採納,也可以不採納,李德的錯誤在於不瞭解中國國情,所以最終免於他的處分。

不過此後國產國際也不再重用他,李德先是在外國文學出版社工作,後來回到東德從事翻譯工作,還當過東德的文聯主席,最終在1974年8月15日病逝於東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