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於正兒八經的歷史是不感興趣的,反而後人將其中的歷史人物寫入話本小說並進行一番演繹之後卻備受追捧。這固然歸功於文學家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和良好的文筆,但是對於大衆瞭解真實的歷史卻還是有極大的不利。


比如,當人們說起楊家將,那麼自然而然的就會想起佘太君點將和穆桂英掛帥,楊家一門更是男無懦夫女皆巾幗。但是,楊家將如此忠勇,緣何歷史上金軍南下不見其蹤影?

下面還是讓我們一起來聊聊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的故事吧。

說起楊家將就要先提楊業,楊業是北方人,至於究竟是今陝西人還是山西人暫且不論。我們知道的是他們家由於靠近邊疆,又精通戰射,因此憑藉武力可以說是稱雄一方。

楊業本來是效忠北漢的,後來大宋開始了統一戰爭,雖然說總體戰略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但是這也僅僅是留給北漢更多的喘息時間罷了。在宋軍強大的攻勢下,當時的北漢國主劉繼元不得不投降。

而楊業作爲一名猛將,還是拼死守城。要不是劉繼元派人來勸降,估計他可能爲報北國而身死,哪裏還有後來的故事!但是眼見自己效忠的君主都派人來招降了,沒辦法,痛哭一番的楊業最終投降了宋。

話說宋太宗當時還是十分欣賞楊業的,於是就讓他繼續領邊軍,成爲了潘美的部下。由於楊業曾經長期守邊,並擁有比較豐富的和契丹軍作戰的經驗,因此在任上加緊修防禦,大幅加強了邊衛力量。


而後,到了太平興國五年,契丹大軍南下侵犯雁門關,情勢十分危急。不過,我們的主角楊業卻是一個善於奇襲的將領,率領數百騎兵繞道至雁門關北口,和潘美的主力部隊夾擊遼軍。

你想想突然從背後冒出的楊業軍簡直就如同神兵天降,遼軍在驚疑中被打得大敗。兩年後,楊業又和主將潘美擊破來犯遼軍,斬首三千,俘獲甚重。

從此之後,大遼的契丹軍看見楊業的旗幟就望風而逃,楊無敵的名聲就開始響徹遼軍。

但是,在宋朝這樣一個抑制武將的時代,楊業還是經常會受到各種各樣的誹謗。其中主將潘美更是對其產生了不少嫉妒心理,經常向皇帝打小報告。好在當時的太宗皇帝不傻,只是將這些小報告統統交給楊業,讓他自己警醒。

在這之後,作爲西路軍副統帥的楊業參與了雍熙北伐,由於頗具才幹,因此楊業領軍攻陷了不少山西城邑,不過主將潘美自然把這些功勞全都歸到了自己的功勞簿下。


但是雍熙北伐的整體並不順利,東路軍不久後就告潰敗,中路軍也後撤,剩下的西路軍擔負起了掩護居民內遷的重任。而遼軍此時則正值得勝,大將耶律斜軫率領大軍一心想着把宋軍主力給殲滅了。

值此時,楊業認爲遼軍得勝之師,不可輕言與之爭雄,應該採取避其鋒芒的辦法遷徙民衆。但是此時監軍王侁卻一副臭臉,說你楊無敵不是無敵嗎?怎麼現在倒是怯懦了?不是想要擁兵自重吧?

此時的主將潘美也是樂得看王侁把楊業往火坑上推,在一邊默不作聲。於是,無可奈何的楊業只能悲憤出戰。戰前他還請主將潘美派強弩手埋伏接應,想要險中求勝。誰曾想到潘美竟然派了監軍王侁領兵谷口埋伏。

但是王侁此人是一個貪功小人,由於登高瞭望沒看到契丹軍隊,以爲楊業打了勝仗,心想此等戰勝功績怎能不分一杯羹呢?於是帶着在谷口埋伏的軍隊就撒丫子往前跑,想要搶功勞。但是在得知楊業戰敗的消息後,又不管楊業死活,乾脆引兵撤退了。

面對耶律斜軫率領的大批遼軍,楊業率領的宋軍早就已經死的差不多了,面對僅存的百餘人,楊業勸他們趕緊突圍,擺明了上面是想要弄死我,你們不同啊!都是有父母妻子的人,活着纔有價值,死了就一了百了了!


衆人都十分感動,但是沒一個人自個兒跑的。楊業很感動!於是和衆人且戰且退,從白天廝殺到晚上,戰袍上染滿了鮮血,身披數十創,像極了當年的西楚霸王,但是身邊的人卻一個一個減少!

最後面對優勢的遼軍,楊業終於墜馬被俘。最後楊業絕食而死!其子楊廷玉也在陳家谷口戰死!

朝廷在得知楊業及其軍隊全部陣亡的消息後無不悲憤嘆息,於是面對強大的輿論壓力宋太宗只得將監軍王侁除名發配,潘美的話則只是“降三官”罷了。

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楊家將的歷史原型,爲什麼在靖康之難的時候見不到楊家將?那是因爲楊家將早就在北宋初年就陣亡了!我們看到的電視劇中的楊家將原來都是小說演繹了!

但是,爲何民間對於楊家將如此懷念呢?究其原由,還是自南宋始!畢竟國破家亡的時候,人民內心最渴望的還是戰陣英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