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遼乾亨二年,在宋遼戰爭中,遼軍進攻雁門,被宋戍邊軍將潘美偕楊業率部擊敗的作戰。在此危急關頭,楊業只得冒險設計,欲用奇兵襲擊遼軍統帥的指揮部,"擒賊先擒王",若遼軍統帥被擒獲,則遼之十萬大軍可不戰自潰。

背景:


遼乾亨二年,在宋遼戰爭中,遼軍進攻雁門,被宋戍邊軍將潘美偕楊業率部擊敗的作戰。

宋太平興國四年,宋太宗趙光義討伐遼國大敗而歸,只得退守國內休養生息。遼國則不願放棄這個天賜良機,正在雁門關一帶屯兵,準備大舉進犯雁門關。雁門關之戰一觸即發。

過程:


乾亨元年,遼軍發動了對大宋的攻擊,由於潘美的聽之任之政策;導致遼軍氣焰越升,根本就不將宋軍放在眼裏。後來,

遼兵攻至雁門關,潘美卻按兵不動,僅憑楊業的數千兵馬守關,勢必無法抵擋蕭咄李的十萬大軍。在此危急關頭,楊業只得冒險設計,欲用奇兵襲擊遼軍統帥的指揮部,"擒賊先擒王",若遼軍統帥被擒獲,則遼之十萬大軍可不戰自潰。以數千騎襲擊敵人十萬大軍,誠爲至難至險之事,而事已至此,楊業別無選擇。

計議已定,楊業留副將守雁門關,自己則率"麾下數千騎自西徑而出,由小徑至雁門北口,南向背擊之,契丹大敗。"根據這段記載,可知楊業乃是採用從敵人背後發動突然襲擊的戰術,一舉將遼軍擊潰的。


當時,遼軍正在準備進攻雁門關,沒料到宋軍會在背後猛插一刀,又不知宋軍到底有多少人馬,頓時大亂,紛紛逃竄。

混戰中,楊業判斷遼軍統帥必在中軍旌旗簇擁之處,於是率軍猛攻遼軍中軍。只見遼軍旗鼓簇擁之處,有一人騎着一匹高大駿馬,楊業知此人必是遼軍主帥,乃率衆擊之。騎駿馬者正是遼軍統帥蕭咄李,在宋軍的猛烈衝殺下,其左右衛兵皆被衝散,蕭咄李竟被宋軍斬殺。

結果:

十二月,諒祚死,子秉常繼位,梁太后攝政。熙寧三年,宋因西夏軍頻擾邊地,罷互市,斷絕與夏往來。西夏遂大舉攻環慶路,遊騎直抵慶州城下,後因附宋吐蕃首領董氈率軍從側後攻入夏境,西夏軍方退。四年初,種諤謀取橫山,率軍襲取西夏要衝羅兀城,進築數寨。從此拉開了對西夏的堡壘絞殺戰序幕。

影響

雁門關大捷是宋遼戰爭中宋朝爲數不多的勝仗之一。楊業在大敵臨關的危急時刻。毅然實施背後襲擊之中軍的戰術,而不是被動地據關防守,變被動爲主動,其膽其識,極爲卓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