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中有十八条好汉,个个武艺高强,有万夫莫当之勇。

其实这十八条好汉之中,只有秦琼、单雄信 、尉迟恭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其他十五人都是虚构的。

秦琼和单雄信的武艺如何,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不过作为武将,武艺应该是十分了得。

不过尉迟恭的武艺,在正史之中都有记载,后世武将或是习武之人更是对他推崇备至。


尉迟敬德(585年-658年),隋末唐初名将,名融(后世误为恭),字敬德, 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市朔城区)人,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尉迟(读音yù chí)是一个鲜卑族的姓氏。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拓跋部拓跋邽建立北魏。鲜卑族中有一个部落被称为尉迟部,归附北魏。

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尉迟部落就以族名尉迟为姓,称尉迟氏。

尉迟恭家族世代为将,但由于父亲早逝,家道中落,年轻时他以打铁为生。

隋末大乱,尉迟敬德从军,以武勇著称,被刘武周收罗为偏将。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举兵南下,尉迟敬德也随从出征。尉迟敬德多次打败唐军,俘虏唐将多人。

李世民率军亲征,大败尉迟敬德军。尉迟敬德只身脱逃, 部下全部被唐军所俘。

武德三年(620年),李世民乘胜追击,刘武周逃亡突厥,尉迟敬德降唐。

李世民见尉迟敬德来降,非常高兴,将他收为秦王府右一府统军。

从此,尉迟敬德成为李世民的爱将,对李世民忠贞不二,凭借勇猛和武艺曾三次救过他的性命。


在史书中,详细记载了尉迟敬德擅长使“”。

槊,又写作矟,又叫马枪,类似于长矛,长一丈八尺(约合4.14米)。结构上分为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以坚木制成,槊头呈圆锥形并装有铁钉。

槊主要用于骑兵冲锋,又可舞槊横扫,主要技法有劈、盖、截、拦、撩、冲、带、挑等,主要种类有马槊、步槊、杂槊。

秦汉时期马槊已相当流行,比如赤壁之战前,曹操曾横槊赋诗。

到了隋唐时期,马槊非常流行,高手辈出。

比如秦琼善使铁枪,单雄信擅长使用枣木槊。

而尉迟敬德,更是使槊高手中的高手。

武则天时正式设立了武举制度,马枪是必考项目之一。

唐朝名将哥舒翰、白孝德都是使用马枪的高手。

……

李世民率领唐军进攻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尉迟敬德也随同前往。

一次,李世民带着尉迟敬德少数人去打猎,结果遭遇王世充的数万军队。王世充部下骁将单雄信见李世民人少,便带领骑兵冲过来,想要擒拿李世民。

尉迟敬德大吼一声,拍马上前,长槊一下子把单雄信挑下马来,郑军被尉迟敬德的勇武震惊,纷纷后退。尉迟敬德趁机保护着李世民杀出包围。回营后他带领骑兵跟王世充交战,王世充的郑军大败,将领陈智略被俘,还俘虏了长矛兵六千人。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是日,因从猎于榆窠,遇王世充领步骑数万来战。世充骁将单雄信领骑直趋太宗,敬德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贼徒稍却,敬德翼太宗以出贼围。更率骑兵与世充交战,数合,其众大溃,擒伪将陈智略,获排槊兵六千人。

除了擅长在马上持槊冲杀之外,尉迟敬德还善于在马上“空手夺槊”。

这种在马上空手夺白刃的功夫,十分难得。

人骑在马上,颠簸不说,还要防止敌人枪刺。所以夺槊的人既要把马控好,还要防止敌人击刺,同时更要眼疾手快将敌人的马槊夺过来,并且反刺敌人。

如果不是胆略过人身手矫健,根本无法做到。

而尉迟敬德竟然不仅能避开槊刺,还能夺取敌人的长槊反刺敌人,实在令人惊叹。

凭借这一手绝学,尉迟敬德多次单枪匹马冲入敌阵中,来去如风,毫发无损,并且还能反杀敌人。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是日,出入重围,往返无碍。

当时唐军中除了尉迟敬德之外,齐王李元吉也是一个使槊的高手。

听说尉迟敬德善于使槊后,李元吉对他十分轻视,想要和他比试一番。

为了安全起见,李元吉要去掉槊头,但尉迟敬德说:“就是有槊头也没关系,不用去掉。”结果李元吉使用长槊击刺尉迟敬德,始终刺不中。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齐王元吉亦善马槊,闻而轻之,欲亲自试,命去槊刃,以竿相刺。敬德曰:"纵使加刃,终不能伤。请勿除之,敬德槊谨当却刃。"元吉竟不能中。

李世民问尉迟敬德“夺槊、避槊,哪个难,哪个容易?”

尉迟敬德说:“夺槊难。”

于是李世民就命尉迟敬德夺取李元吉的长槊。不大一会儿,尉迟敬德竟然从李元吉手中夺了三次。

李元吉也十分骁勇,对尉迟敬德夺槊的本领十分吃惊,同时也因为败在他的手下而感到耻辱。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太宗问曰:"夺槊、避槊,何者难易?"对曰:"夺槊难。"乃命敬德夺元吉槊。元吉执槊跃马,志在刺之,敬德俄顷三夺其槊。元吉素骁勇,虽相叹异,甚以为耻。

因为尉迟敬德枪法高超,所以李世民对他十分看重,二人经常配合杀敌。

李世民曾这样对窦建德说:我持长弓射箭,你持长枪抵挡,百万大军也对我们无可奈何。

李世民弓马娴熟,是个神射手,尉迟敬德马枪无敌,两人出阵,一个远射,一个近攻,配合无间,真可谓是所向无敌。

《隋唐嘉话》中记载:太宗之御窦建德,谓尉迟公曰:“寡人持弓箭,公把长枪相副,虽百万众亦无奈我何。”乃与敬德驰至敌营,叩其军门大呼曰:“我大唐秦王,能斗者来,与汝决。”贼追骑甚众,而不敢逼。

《资治通鉴》: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又曰:“贼见我而还,上策也”。去建德营三里所,建德游兵遇之,以为斥候也。世民大呼曰:“我秦王也”。

引弓射之,毙其一将。建德军中大惊,出五六千骑逐之;从者咸失色,世民曰:“汝弟前行,吾自与敬德为殿”。

于是按辔徐行,追骑将至,则引弓射之,辄毙一人。追者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有毙者,世民前后射杀数人,敬德杀十许人,追者不敢复逼。

世民逡巡稍却以诱之,入于伏内,世勣等奋击,大破之,斩首三百馀级,获其骁将殷秋、石瓚以归。

铁鞭

到了后世,尉迟敬德使槊、避槊、夺槊的绝技逐渐不再被人提及,反而使鞭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

尉迟敬德使鞭,在唐史中没有记载,但在《全唐诗》中,诗人李昌符有一首七律:

《咏铁马鞭》

其序云:长庆 二年,义成军节度使 曹华进,且曰得之汴水,有字,刻“贞观四年 尉迟敬德”诸字

汉将临流得铁鞭,鄂侯名字旧雕镌。须为圣代无双物,肯逐将军卧九泉。

汗马不侵诛虏血,神功今见补亡篇。时来终荐明君用,莫叹沉埋二百年。

鞭本来是驱马的工具,最早是皮革制作,后来又用竹子代替,称为“”或“”。东晋时出现了铁马鞭。

《三十国春秋》:“王敦谋害王澄,而澄众有二十人,持铁马边为卫”。

可见,在当时铁马鞭既可以驱马,也可以作为一种武器自卫。

那么为什么擅长使槊的尉迟敬德也会有铁马鞭呢?

原来,槊和铁马鞭两种武器一长一短,相辅相成,在马上作战时配合使用。

骑兵在使用长槊战斗时,持槊的双方对冲,一闪而过,如果刺不中的话,因为槊太长周转不灵,所以便暂时失去了效力。这时骑兵立即拿起铁马鞭,既可以伤人,又可以伤马。

《水浒传》中写孙立“使一管长枪,腕上悬着一条虎眼竹节钢鞭”。

这是枪鞭搭配使用的具体描写。

到了五代和北宋,铁马鞭已经成为许多武将擅长的武器,并且对使鞭高手尉迟敬德推崇之极。

比如宋初名将呼延赞就是尉迟敬德的小迷弟。

《宋朝事实类苑·卷55》记载:赞作破阵刀、降魔杵、铁鞭,幞头两旁有刃,皆重数十斤,乘乌骓马,绯抹额,慕尉迟鄂公之为人,自称小尉迟。

《宋史·列传第三十八·呼延赞列传》:雍熙四年,(宋太宗)召见,令之作武艺。赞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回,又引其四子必兴、必改、必求、必显以入,迭舞剑盘槊。赐白金数百两及四子衣带。

可见呼延赞对尉迟敬德十分仰慕,也是使槊使鞭的高手,而且以“小尉迟”自称。他不但自己擅长使槊和鞭,他的四个儿子也是使槊使鞭的高手。

经过后世戏曲、小说、评书的铺张渲染,尉迟敬德使用铁鞭的形象深入人心,如元人杂剧《尉迟恭单鞭夺槊》、《尉迟恭三夺槊》、《敬德不服老》等都突出了尉迟敬德使鞭,甚至年画上都是他手持铁鞭的形象。

《水浒传》中“双鞭将”呼延灼“此人乃开国之初,河东名将呼延赞嫡派子孙……使两条钢鞭,有万夫不当之勇。”

《水浒传》中孙立、孙新兄弟,一个绰号“病尉迟”,一个绰号“小尉迟”,因为二人的武器都是鞭枪。

“姓孙,名立,绰号病尉迟,射得硬弓,骑得劣马,使一管长枪,腕上悬一条虎眼竹节钢鞭,海边人见了,望风而降。”

“孙新生得身长力壮,全学得他哥哥的本事,使得几路好鞭枪,因此多人把他弟兄两个比尉迟恭,叫他做小尉迟。”

一直到近现代,民间武师擅长使鞭的,都以尉迟敬德为标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