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用心了解历史中沉淀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文 / 布衣如是说
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此人宽仁治国公平施政,息兵养民少杀慎杀。他认为人命关天,为了减少冤假错案,尽可能的核准复审。在他的努力下,有数千人无辜者得以保全性命。明朝在这明仁宗、明宣宗父子统治时期出现盛世的局面,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仁宣之治”。
那朱瞻基既然是有道明君,为何不顾“害亲”的恶名,会对皇叔朱高煦下狠手呢?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明仁宗朱高炽的同母弟弟,大功臣徐达的亲外孙。跟宅心仁厚的兄长不同,朱高煦性格强横残暴。小时候,朱高煦被送往南京学习,虽说隔辈人亲,但明太祖朱元璋最讨厌这个孙子。
建文帝即位后,朱高炽、朱高煦前往南京面圣,亲娘舅徐辉祖觉得朱高煦整日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便以长辈的身份告诫他。结果朱高煦心存怨恨,盗走舅舅徐辉祖的骏马,不辞而别,策马奔回北平。
朱高煦仗着自己是太祖皇帝的亲孙,纵马行凶,在闹市践踏百姓。在涿州还因小事,击杀一名无辜的驿丞,朝臣们因此指责燕王教子无方。靖难之役时,世子朱高炽坐镇北平,朱高煦跟随父亲朱棣南下。
朱高煦孔武有力,乐战好杀,在白沟河一战成名,率精锐重骑兵猛攻猛打。开国功勋之后,南军都督瞿能跟随李景隆北上讨燕,前一日还差点生擒朱棣,结果第二天就遭遇朱高煦的突袭后方,还没反应过来,瞿能父子就被朱高煦斩于乱军之中。
东昌之战,燕军先胜后败,朱棣率军突击时中埋伏。大将张玉为掩护朱棣阵亡,朱高煦拼死杀入重围,将朱棣救回。1402年的浦子口之战,战败的朱棣得到朱高煦的增援。朱棣欣喜之余,鼓励朱高煦,并说出:“勉之!世子多疾”这样的话。似乎暗示朱高煦,世子朱高炽多病,如果以后有个三长两短,你就熬出头了。被鼓励的朱高煦,心花怒放,奋力搏杀,将这支南军击退。
朱棣登基坐殿后,自恃劳苦功高的朱高煦更加胆大妄为,以昔日的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自比。立储之争时,朱棣知道朱高煦多立战功,但其品行不如仁厚的朱高炽,于是在解缙的劝说下,朱棣坚持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藩国位于云南。
但朱高煦找借口不肯就藩,并常随朱棣左右,朱棣无法,只能任由他来。朱高煦为剪除太子势力,将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解缙陷害致死,另一位重臣右春坊大学士黄淮也被诬陷下狱。
1415年,朱高煦的封国改封为青州,但朱高煦依然不肯就藩。朱棣这才明白朱高煦的夺嫡用意,为避免再次发生同室操戈的内战,朱棣勒令朱高煦前往青州。朱高煦遴选招募三千精兵,担任自己的护卫,又纵兵抢劫,多行不法。
当地的兵马指挥徐野驴率部缉捕,结果恼羞成怒的朱高煦,用铁瓜锤亲手砸死这位军官,其他人敢怒不敢言。朱高煦草菅人命,又僭越使用朱棣的车马器物。
事后,朱棣得知朱高煦违法违禁多达几十起,本打算将其废为庶人,但太子朱高炽为兄弟求情。1417年,朱高煦的封地改为乐安州,太子朱高炽多次写信劝诫兄弟,朱高煦非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
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即位,史称明仁宗。明仁宗封赏朱高煦,不仅将其长子封为世子,还封朱高煦其他儿子为郡王,并增加朱高煦的俸禄,赏赐宝物来拉拢他,但朱高煦不为所动,依旧我行我素,暗中对抗朱高炽。
1425年农历五月,即位不到一年的明仁宗病逝,时年47岁。26岁的皇太子朱瞻基之前被派往南京,朱高炽病重时又被紧急召回北京。身为皇叔的朱高煦,竟打算派杀手在必经之路截杀太子朱瞻基,结果没有成功。
朱瞻基即位后,优待叔父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给他们的赏赐要比其他亲王丰厚。但“慈心生祸害”,朱高煦和朱高燧认为朱瞻基年轻,软弱可欺,便于1426年农历八月,起兵造反。朱瞻基虽然年轻,但做事果断,之前被朱高煦拉拢的官员纷纷倒戈,明宣宗宣布亲征后,志大才疏的朱高煦反而摇摆不定,叛军还没出乐安就被团团包围,朱高煦没坚持三四天就被朱瞻基劝降。
文武群臣劝说明宣宗朱瞻基,尽快将朱高煦以正国法,但朱瞻基仅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关押在位于西安门的囚房内。朱瞻基没有追究朱高煦谋反,朱高煦却自己找死,在明宣宗探视他的时候,用脚故意将朱瞻基绊倒。
明宣宗盛怒之下,命人用三百多斤的铜水缸将朱高煦扣住。哪曾想,朱高煦也是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的壮汉,他暴怒之余力大无穷,竟将水缸顶起,朱瞻基决意处置朱高煦,命人在铜水缸四周点燃木炭,将扣在其中的朱高煦活活烤死。朱瞻基斩草除根,将朱高煦的儿子们处决。
朱瞻基处决叔父看似残忍,但迅速解决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迫使赵王朱高燧交出兵权,避免了重蹈靖难之役的覆辙,更避免大明陷入分裂和战火之中。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