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戰中,喀秋莎成爲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也因此成爲德軍的噩夢。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是第一種被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大規模生產、投入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較於其他的火炮,這種多軌火箭炮能迅速地將大量的炸藥傾瀉於目標地,造成極大的殺傷力,但其準確度較低且裝彈時間較長。
二戰中,喀秋莎成爲了第一種蘇聯大量生產的自行火炮,並常將其裝載於卡車上。和其他自行火炮相比,這樣的機動性爲喀秋莎帶來其他的優勢:能一次投注大量火力,並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離開。而且,它成本低、易於生產,爲蘇聯的獲勝立下汗馬功勞。
喀秋莎多管火箭炮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是在奧爾沙戰役中。當時,德軍剛開始佔領蘇聯戰略重鎮奧爾沙,然後利用繳獲到的爲數不多的蘇聯寬軌列車,抓緊將後方的補給物資運往這個靠近前線的供應站。就在德軍忙碌的時候,一聲炮響就在場的德軍和列車全部炸燬,有幸存活的德軍,紛紛讚歎這到底是何方神物,能夠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傾瀉如此多的彈藥?喀秋莎多管火箭炮也因此成爲德軍的噩夢。
後來,在莫斯科會戰期間,德軍首次繳獲到了一臺喀秋莎火箭炮,才真正解開了它的神祕面紗。不過,它真正大展拳腳並不是在二戰中,而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其在使用中會冒濃煙而成爲敵人的靶子,於是我國志願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造,充分發揮了它的機動性和火力,重創美軍,因而得名“驕嬌”,驕傲的成績,傲嬌的性格,即容易暴露自己。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