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是中国古代艺术中重要的主体,明清的四王与四僧之争正是正统与创新的对比。(资料照,李梅瑛摄)

山水画是中国古代艺术中重要的主体,明清的四王与四僧之争正是正统与创新的对比。(资料照,李梅瑛摄)

在明代「吴门画派」复兴了元代的文人画,但到了明末,吴门画派在繁盛中产生了流弊,「四王」的绘画因此兴起。四王指的是: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四人,其中王鉴和王原祁都是王时敏的子孙,王翚是他的学生,四王在不同程度上皆算是董其昌画论的继承者,集古人成法于一身。

四王均擅长山水画,在师承、崇尚、画风等方面十分接近,加上受到皇帝的赏识,所以成为决定画坛风气的山水画派,被视为是当时的正统派。

王时敏从小生长在十分优越的家庭,在董其昌的指导下,自幼便从临摹古人名迹入手,深得古人精髓。王时敏用笔圆熟,线条活络,所画树干的用笔苍润互用、变化多端。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夏山飞瀑图》,是王时敏晚年的代表作。

清初的王原祁,得益于祖父王时敏的亲授,并对董其昌的绘画理论领会颇深,勤于诗文,王原祁也被奉命绘制《万寿盛典图》,在用笔上卓绝超群、骨力雄健。王原祁的画,很难说哪一幅是他的代表作,只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出淡墨一格的《山水图》和浓墨一格的《梅道人笔意》来做参考。

王翚兼容并蓄古来各家各派传统,王翚的画以临古为始、以临古为终。早年曾经临摩黄公望,师从王鉴、王时敏,之后广泛临摹唐、五代、宋、元等各家。他的临摹水准有些已可达乱真地步,对于后世研究美术史有很大的帮助,而王翚的绘画并不限于南宗诸家,在四王中,他是涉猎最广泛的画家。

对四王的评价,学界一直颇有争议。有人批评四王的创作是模仿古人,脱离了现实且缺乏生气,然而在同时还有另外一群聚集于江南地区的遗民画家,呈现出与正统派相左的艺术追求,即是:石涛、朱耷、石谿、渐江四人合称的「四僧」。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则是明代遗民,他们均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以绘画避世山林,舒愤忧解。朱耷、石谿、渐江都是遭到清政府搜捕镇压,而又在反抗无望的情况下出家的,而石涛则是为避灭族之祸,被内官携带逃出,旋即落发为僧。这些豪放、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

四僧中,石涛、朱耷成就最为显著,而在山水、花鸟、人物题材的全能者就属石涛了,他不仅在绘画上才能过人,而且在理论上也有著自己的真知灼见。石涛的山水构图大胆新颖,笔墨纵肆多变,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代表作有:《听泉图》、《黄山图》、《淮阳洁秋》等。

朱耷,号八大山人,是四僧中性格最怪僻的一位,他以花鸟画著称,继承陈淳、徐渭的花鸟传统,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作品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和国亡家破之痛。他的笔墨洗练雄肆,构图简约空灵,他的花卉一般多勾花点叶,又有介于陈淳、徐渭之间画风的花鸟画,花卉枝干多取方势,构图多几何方形,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重大。代表作有:《荷鸭图》、《晚安帖》、《梅花图》

四王与四僧的创作,正好是正统派与创新派的对比,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影响了整个清代画坛,其实重规矩与重师创新同时都是清代画坛贯穿始终的两种思潮。

《艺术100关键词》书腰
笔者黄可萱新作《艺术100关键词》(资料照,华兹出版提供)

*作者黄可萱,大叶大学造形艺术学系、东海大学美术系硕士毕业。曾出版《你不可不知道的101位中国画家及其作品》及《艺术的历史》。本文选自作者新作《艺术100关键词》(华滋出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