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罔炎史,一個想要用文字爲傳統文化歷史發聲、宣傳的“憤青”。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看到仍有很多人批判“孔家店”。要不要批判,因人而異。但是,批判的前提是不是應該基於我們對它有起碼的瞭解,而非人云亦云。基於此,想透過我所知道的一段歷史事件針對《論語》這部書做一下分析。小小一篇文章是不太可能把事情說得多清楚的,只是希望這篇文章能夠激起大家的興趣,去真正走進儒家經典(當然,要走進的絕不能只是儒家)。文末會推薦一本與《論語》有關的小說,不感興趣的可以直接跳過結尾。


《孔壁論語》橫空出世

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只不過是道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等諸子百家中的一種而已。沒有被刻意拔高也沒能被踩到無人問津。秦始皇建立強大的秦朝,重用的是法家,但也設置“博士”一職,負責傳承儒家等諸子百家的學說思想。劉邦建立的漢帝國,則一方面繼承始皇的法家,另一方面遵循時代發展特點,傾向於黃老學說。儒家學說在早期主要被當作制定禮儀之用,參政議政的作用並不高。


因爲秦末戰亂不止,《論語》多有遺失。到漢初時,留下來的《論語》版本分爲《齊論語》和《魯論語》,齊論比魯論要多兩篇內容。在漢景帝末年,孔子舊宅中又發現了牆壁間所藏的《論語》等儒家經典書簡。因爲均由古文所寫,所以被稱爲《古論語》,也稱《孔壁論語》。這些書簡的橫空出世,稍微想象一下就知道會引起多麼大的震動。

但事實上,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武帝收到來自孔氏後人專程送來的《孔壁論語》後,這部本該是進一步弘揚儒學經典的重要書簡,卻如石沉大海,再無音信。


獨尊儒術

很多人不經太複雜的思考也能明白,漢武帝所尊的儒術,已經不再是儒家學說真正想要統治者接受的思想,而是統治者想要儒學爲之服務所衍生出來的學說。獨尊儒術變成了獨閹儒術。最簡單的例子是:

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強調“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但到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三綱”,卻變成了“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


孔孟所代表的儒家,面對君臣關係是態度鮮明的講求對等的。孟子甚至激烈到提出,要是君主喪失仁義,已經不能稱之爲人,殺了他只不過殺害一個獨夫而已,根本不能稱之爲“弒君”。如此強烈的態度、如此浩然的正氣,與他所崇尚的“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是一脈相承的。哪裏是後世如董仲舒之輩所宣揚的不問君王有道與否,只教臣子盡忠職守。


當然,這樣的說法是過激的,因爲真正將儒家學說改頭換面要到南宋甚至朱元璋時代了。但是,董仲舒違背傳統儒學的精神,甘於向統治俯首稱臣是不爭的事實。雖然客觀上講,這不能全賴董仲舒。面對中國歷史上鮮有的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董仲舒不去迎合,自然要有別人來迎合。時代的發展,已經走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拐點上。況且,今時不同往日,面對一個與孔孟時代完全不同的統一帝國,董仲舒真的能夠按照孔孟的方式去堅守嗎?


未必不能,但一定很難。儒家學說尚禮儀、崇教化,天然具備爲專制統治提供理論支撐的優勢。以漢武帝的盛氣凌人,如果董仲舒不去迎合,將他換掉,另立一個聽話的人不難吧。若是換一個真正唯唯諾諾、唯命是從的人,恐怕我們連孔孟這些“不善”的言論都看不到了。所以,客觀上講,董仲舒在滿足帝王需求的同時,爲最大限度保留儒學經典,應該還是做出了重大貢獻的。

所以直到漢末,漢朝的士大夫身上仍然保留着相當濃厚的藺相如般,敢於直面強權派對手,不惜血濺五步的豪氣。不能不說是董仲舒的貢獻。


但老話講“一力降十會”,在統治者的莫大權威和實力面前,只掌握着嘴巴的文人士大夫們,光憑堅守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所以,對改變儒學發展方向而言,漢武帝的功勞更大、君權的功勞更大。

因此,回到我們上邊講到的《孔壁論語》,它的出現對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一定是產生了相當嚴重的負面影響,才被以“經典不經典根本沒有意義,既然不能爲我所用,那就只好委屈你不要露面了”爲由塵封。東漢鄭玄蔘考《張侯論》和《齊論》、《古論》形成了後世的《論語》,但他所看到的《古論》到底是不是原本很值得懷疑。


孔孟早已作古,他們留下來的學說在遭受戰火、統治者強行要求的背景下,被一次次改頭換面,是他們也不想看到的結局。所以,爲了批判以儒學爲代表的傳統文化(儒學只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打到“孔家店”,高度引用後世篡改、加工過的內容,就不只是態度偏激,更是一種愚昧的行爲。在瞭解了儒學發展的經歷和它本來想要宣傳的思想之後,再針對它不足的地方予以批評甚至攻擊,爲時不晚(比如儒學缺乏法治思想的一面)。

最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話,與儒家無關,不出自任何一部儒家經典或者大儒之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查閱資料,或者私聊。


結尾

推薦一部《清明上河圖密碼》作者冶文彪在十年前問世的作品——《人皮論語》。用懸疑小說的方式再現漢武帝時期遊俠、經典、史學與集權統治的碰撞。結局的出人意料讀來令人心酸甚至哀慟,心軟的朋友慎重考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