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行为因素的干预和改变通过健康管理就能够轻松实现,健康管理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医疗技术,在健康保健、医疗的科学基础上,建立的一套完善、周密和个性化的服务程序,其目的在于通过维护健康、促进健康等方式帮助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及疾病人群建立有序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风险状态,远离疾病。不当的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因素,而这个主要因素恰恰是我们个体可以控制和改变的,一点点的干预和改变就会有显著的干预效果。

目前,由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慢病一般是指: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癌症、慢性阻塞性通气障碍、肥胖等需要长期治疗和监测的疾病。慢性病的发展是在不知不觉中壮大起来的,因为它是由于健康危险因素长期积累、叠加并协同作用于人体的结果,有一个长期酝酿、渐进的过程,不容易被人察觉。只要健康危险因素作用持续存在,这种渐进的过程就不会停止。

导致慢性病有遗传、行为、环境三大方面的危险因素。遗传因素多是不可控制的,环境因素(人口老龄化、城市化,水、空气、食品污染,职业性粉尘、化学及物理致癌物等)是社会因素,也是个人难以改变的,唯有行为危险因素是可干预可改变的。不当的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因素,而这个主要因素恰恰是我们个体可以控制和改变的,一点点的干预和改变就会有显著的干预效果。如何及早发现慢性病的诱因并找到慢性病的隐患,是遏制慢性病继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健康观念和态度决定健康行为,健康行为决定是否能阻断慢性病形成的自然进程,人们不同的健康观念和态度,会把健康引向不同的结局。

针对行为因素的干预和改变通过健康管理就能够轻松实现,健康管理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医疗技术,在健康保健、医疗的科学基础上,建立的一套完善、周密和个性化的服务程序,其目的在于通过维护健康、促进健康等方式帮助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及疾病人群建立有序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风险状态,远离疾病。而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则通过就医服务的安排,尽快地恢复健康。大量的国外资料证明,对生活方式进行行为干预是低投入、广收益的。如美国CDC评估资料显示,改变行为、降低危险因素可使:冠心病死亡率下降49%;减少吸烟,每年可减少40万人死于癌症、心脏病、肺病和中风等等。

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结构、工作、睡眠、运动、文化娱乐、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那么如何做到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呢?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学会一套自我管理和日常保健的方法,坚持下来就会看到效果。

1、加强体育锻炼

有些人群几乎脱离运动,有的从上班坐到下班,除非去上厕所。或者受环境局限很少运动。缺乏体育锻炼是不健康生活方式,会导致身体素质变差,极易造成疲劳、眩晕、耐力降低等现象。

2、饮食起居应有规律

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饮食,且三餐不规律,不吃早餐,造成营养不均衡,也极易患胆道结石等病症;有的人晚睡晚起,有的甚至不能保证睡眠时间,导致头晕脑胀,神经衰弱;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例如高糖,高盐,高油,少纤维素饮食等;过重的压力造成精神紧张;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多的应酬、吸烟、过量饮酒、过度劳累等。

3、不要久坐不动

对于长期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人来说,长时间座位、长期使用计算机不利于血液循环,会引发很多新陈代谢和心脑血管方面的病症,也可以导致颈、腰肌劳损,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便秘、痔疮、皮肤损害等。长此以往,可以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症。

4、主动体检

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症状轻微并不意味着没有病,相当一部分疾病一旦有症状了,就已经病入膏肓了。所以建议不管有没有病,都应该每年做一次常规体检。

5、有病就要求医

有甚者有病不求医,自己充当医生开药(买药),因缺乏必要的专业医生诊治,一些病情被拖延,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有些疾病则被药物表面的作用掩盖,最终酿成大病。慢性病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个体健康调护,不要自己充当医生开药,例如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降体重等,否者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

拥有健康是万事开始的基础,希望人人重视,从我做起。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健康的生活方式,拥抱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章